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2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材料三: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逐渐形成了“取之有时, 用之有节”的观念。 西汉时,贡禹说:如果“斩伐林木”没有节制的话,会有水旱之灾。 晁错指出,“焚林斩木不时, 命曰伤地(破坏地力)”。 宋、明王朝在边境地区广种边防林作为天然屏障。 清代丁辅臣《劝民种树俚语》以俚语的 形式要求黄土高坡的居民在“庄前庄后,山涧沟坡,多栽些杨、柳、榆、杏各样树科”,因为它们“能吸云雨,能补地 缺,能培风水,能兴村落”。

——摘编自《中国传统森林观浅议》

材料二   对于北美殖民者来说,东部的茂密森林是挡在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隐天蔽日的森林代表着印第安 人的威胁,“印第安人同那些该死的森林一样,必须当作文化进步的敌人加以消灭”,森林开始大片消失。 至 19 世纪后半叶,美国人仍认为美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取之不竭,这成为矿业、铁路巨头牟利之口号,70 年代后期至 19 世纪末,铁路消耗了木材年产量的 20%~25%。 19 世纪中期,纽约州的农民以砍伐柴薪出售给城市居民为重要收 入来源。 1889 年,美国前内政部部长舒尔茨警告说:“从缅因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墨西哥湾到普吉特海湾,美国将不再有值得一提的森林。”

——摘编自《前平肖时代美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森林观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森林危机出现的原因,谈谈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不同森林观对后世 有何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并分析其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2020-03-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并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材料三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学经书中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灏、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与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试方略策五道”,选拔经邦济世之才;明经考帖文、经问大义等,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在宋朝,科举制度有进士科、明经科、童子科等。其中,进士科起初兼试诗赋、策论、经义,后以经义为主;明经科以贴经、墨义的方式考儒家经典;童子科指君主对年龄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童子进行测试,通过者“赐殊进士出身”。在此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而且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方联名向慈禧太后上奏《请废科举折》,以前所未有的急迫心理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著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遂告废止。”至此,在古代中国社会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陈小锦《浅议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及对高考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与一战后不同的是,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在欧洲,由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日本制定和平宪法,走上和平非战的道路,成为战后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盟军的占领,以强制的方式对德、日进行了改造,使其脱离了原先的发展轨道。在某种程度上,德、日两国可以说获得了新生。当然德、日两国在接受改造的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区别。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设立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是人类在战争处置上的一大进展。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伸张正义对战犯实施惩罚,还受害者以公道,也是对后来者以警示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侵略国改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盟国对德、日侵略国改造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1895年,严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竭力鼓吹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和“西学”,……主张变法救亡。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他说:君主不是天生的“圣人”,天然的统治者,“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只是由于人民终日从事耕、织、工、贾“相生相养”的事,才“择其公且贤者”,立之为君。君主既然是共举出来的,也就有权废除他。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

——摘编白张克威《浅议严复的爱国民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严复民主思想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梁启超与严复所处的共同时局。
2019-08-2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学考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9 . 材料   1953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粮食统购统销。1979年,中央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始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取消了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销仍旧保留,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84年减少了6058万亩,粮食减产2820万吨,粮食供应紧张。1988年至1989年,中央放开粮价,一些大城市出现抢购风潮,迫使中央实行粮食购销的“双轨制”,即合同定购定价、统销与农民余粮的自由市场流通并行。1993年,在“双轨制”实行了三四年后,全国90%的县放开粮价,有的只放开销价,未放开购价,有的购、销价同时放开。至此,2个全国粮食市场与12个区域性、数百个地方性以及数万个遍布城乡的粮食批发市场和零售点构成了全国具有初步规模的硬件体系,粮食经营单位走向市场

——摘编自王冰《浅议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君子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君子”初始含义是“君之子”,后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孔子是实现“君子”含义由“位”至“德”转化的关键人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礼记》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参与治国被认为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标识。古代君子严格遵守君臣、父子、夫妇人伦大道。《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强是君子的内在特点。战国以后,“君子”的词义严格在道德层面稳定下来,忽视了出身、社会阶层和财产等因素,成为仁人志士政治实践、文化追求和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胡继明《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材料二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的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在英国,绅士对女士殷勤有礼。绅士对女性的尊重可追根溯源到中世纪骑士时代的情人崇拜,逐步形成“女士优先”的行为准则。英国绅士们喜欢风平浪静的经济生活和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舒适安逸的绅士风度成为英国人的一个弱点:对新生事物缺少敏锐的洞察力与宽容快速的接受能力,而且厌恶竞争。绅士最初指国王、王后、公、侯、伯、子、男等拥有爵位的贵族。19世纪,新兴的工业阶级和商人也跻身社会上层,成为绅士。

——摘编自蔡颖《浅议英国的绅士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君子文化相比,英国绅士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英国绅士文化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