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57年我国有建制的市镇有3596个,至1963年下降为2877个,下降了20%。这变化在当时
A.导致了工业经济的严重衰退B.加速了工业企业的转型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D.促进了工业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2 . 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2021-06-11更新 | 167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3 . 1962年,陈云在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讲话,着重谈了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综合平衡的问题,并向毛泽东建议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这些主张
A.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问题B.解决了重工业占比过大的问题
C.有利于对经济模式进行正确探索D.否定了人民公社存在的必要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包产到户实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2021-04-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材料一   片段一1958830日全区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路井人民公社正式成立了。刚成立的路井公社包括原来的前进社、新生社、卓立社、晨钟社、友好社、路井社等12个高级农业社。

片段二1960年10月12日晚上,我万般无奈地从黑地里走到街上公社的面粉厂找到了新主任,买了25斤麦子麸皮,带回家来,好拌茱疙瘩。我想,有一点几粮,也许就饿不死。

片段三1982年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侯永禄《农民日记》

材料二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据片段一,概括指出该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的特点,并分析说明该体制与片段二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片段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与片段一中的经济体制相比有哪些改变?
(2)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加以说明。
2021-04-2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D.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7 . 从1961年开始,上海进行了第三次工业改组。上海工业在关停并转623家工厂、精简23万职工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了生产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次改组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工业化目标B.促进经济形势好转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2021-02-03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1961年到1965年,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政策调整的推进B.全国人口总数锐减
C.我国生产力出现衰退D.中小城镇大量消失
9 . 1962年,某省在压缩重工业的基础上对轻工业和手工业大力充实,积极增加轻化工业和小商品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迅速增加日用工业品自给比重。这种做法
A.贯彻了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B.全盘否定了“大跃进”运动
C.致使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低潮D.偏离了工业强国建设路线
2020-08-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外国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