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保罗·肯尼届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第一个)。
I.结合史实,概括中在时期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II.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II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自1978年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把数以亿计的农氏从耕田中解放了出来,剩余劳力的出路成为一个“危险的资源”。对此,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1977-1980任职)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一书中建议说:“唯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允许农民,尤其是最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他们也许不一定非要到上海或北京去,但他们必须到某个地方的城市里去。”

——摘自《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危险的资源”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你认为帕金斯的建议是否可行,为什么?
(3)综上材料,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2019-11-0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又是怎样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材料三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党内的右倾》(192811)

材料四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9)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019-10-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泸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除)免政策,1685年至1687年,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人口也迅速增长。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

材料二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019-06-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人民公社制度进行调整。1962年6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著名的“六十条”),确立“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土地权属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第一,土地属于人民公社集体组织所有。公社规模大为缩小,平均大约只有原来土地和人口的1/3。第二,土地直接控制权利由属于第三层级的“生产队”行使。生产队是个大约有20户家庭、100人的组织,其规模和结构形式相当于过去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平时的农业经营和集体财富的分配.基本上由生产队做主。需要指出的是,“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基本模式也是经过多次调整才稳定下来的。在这一模式实施之初,政府曾经实行了“包产到组、到户”的政策。尽管这些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然而中央一些领导“深切感到’自发资本主义势力在农村复辟了”。于是,我国在1964年开始抛弃包产到组、到户的做法,重新确定由生产队统一进行集体耕作。

——摘编自赖丽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变迁及改革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调整人民公社制度的背景,并概括调整前后发生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人民公社制度的调整。
2019-04-1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从古至今,国家政府实行的政策、举措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开发,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其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019-05-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回顾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是重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再谈一谈对“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的理解。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四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8 . 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8-09-3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二历史试题

9 . 农业是立国之本,各国为发展农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努力,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蝎、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28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蝎、运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230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永泰元年(765),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长庆四年(824),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及其受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美国田纳西工程管理局在1933年5月成立,是一个横跨田纳西、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肯塔基、乔治亚、北卡罗莱纳和佛吉尼亚7个州的大型工程。在建坝过程中,15000户家庭需要搬迁,长期居住在此地的农民家庭对田纳西工程十分不满,于是工作人员努力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与社区领袖讨论、沟通、解释工程的意义,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共识。管理局用全国的专家和国家资源开发化肥生产,教会农民如何提高庄稼产量,控制森林火灾,改造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事业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

—摘编蓝志勇、李东采《经济危机与公共工程:田纳西和胡佛坝的启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相比,指出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3)根据材料三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说明主要原因。

材料四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4)依据材料四,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2018-09-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2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供调动的流动资金只有43万元。1955年9月起,上海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势头。1956年1月14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定股保持原来的750万股不变,每股1元。其中,永安系列私股约占82.96%,年息5厘。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永安百货公司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材料二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0.4%;生猪年末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8.8%,轻工业由27.8%提高到28.9%,重工业由37.7%下降到32.3%,

—摘编自孙钢、孙东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材料三   有学者经研究后得出如下数据: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

(1)据材料一,谈一谈你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的认识。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对“文革”期间经济发展的认识。原因何在?

2018-09-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