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A.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B.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2 . 下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图可知

——据蔡继明、刘澜《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A.呈现出缓慢低速增长趋势B.按同一增长率递增
C.受“左”倾思想影响下滑D.城乡增长比例失调
2020-11-12更新 | 22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邓小平在1962年指出:“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等等……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表明当时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包产到户”符合群众意愿
C.农村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改变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
2020-10-20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4 .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探索的是
A.大炼钢铁B.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C.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D.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5 . 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2020-07-12更新 | 5244次组卷 | 56卷引用:2020年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6 . 下列内容为新中国某段时期中国农村地区流行的标语
①1949-1952年:“勤劳致富、劳动光荣”
②l953-1956年:“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③1958-1960年:“争上游,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④1959-1961年:“吃饱肚子尚为先”
⑤1962 1965年:“千变万变不如一变(包产到户)”
从内容中反映出广大农民(       )
A.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B.坚决拥护社会转型时期的农业政策
C.对建设社会主义曲折性的清晰认识D.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建设的积极信念
7 . 1964年,新中国邮电部发行编号为特66的邮票《知识青年在农村》,分别表现知青在农村收获、种植、学习,科研的场景:该邮票

A.客观反映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B.表明农村已初步改变落后的局面
C.记录现象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D.意在宣传知青建设农村的新风貌
8 . 1958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部分商品“高价、敞开供应”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开设高价饭馆。一时间,各地流传着“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的民谣,据统计,1962年开设的高价饭馆营业额达到4亿多元,上缴国家利润2.6亿元。据此推断这些措施(     )
A.助长了左倾浮夸的风气B.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D.解决了中央财政不足问题
9 . 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195052451+6.0
第2年200004532—21.8
第3年170004561—65.8
第4年143505044—81.8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10 . 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消失。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021-12-04更新 | 24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