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下图是1952和197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合理B.国民经济增速全面提高
C.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减少D.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
2 . 1962年6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工作条例》,确立“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土地权属模式。该模式的特点:第一,公社规模大为缩小,平均大约只有原来土地和人口的三分之一。第二,生产队是个大约有20户家庭、100人的组织,其规模和结构形式相当于过去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对当时的“左”倾错误进行彻底清算
B.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C.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已趋合理
D.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进行局部调整
2021-05-14更新 | 2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3 . 1960年,安徽省公布“评工记分、包工包产”的方案后,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农村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材料反映
A.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探索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D.城乡经济差异有了显著改善
4 . 1961年,安徽省率先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当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900多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这说明,该举措
A.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B.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D.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
5 . 在一次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强调了综合平衡在调整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指标“伤筋动骨”。周恩来将陈云讲话的思路总结成一副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该会议召开的背景应为
A.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B.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施行“一化三改”
C.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七千人大会后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2020-11-25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如图为1960年宣传画《抗灾力强更快地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画中一位姑娘扶着一捆谷物,身后小伙子在喷洒农药,远处是一座大型水利设施。由此可知
A.科学生产得到重视B.“左”倾错误抬头
C.国民经济迅速回升D.包产到户开始盛行
7 . 20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30年代中后期,一次是60年代后。这两次
A.都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B.都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C.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D.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
8 . 自留地是中国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的产物。据下图可知,当时的社员自留地

A.将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B.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C.反映了包产到户模式的探索D.适应了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情
2020-06-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等名校2020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1964年,国家把19个非工业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由中央各部安排改为由地方统一安排,1966年又把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煤矿等地方小型企业的产品划归地方支配。这说明当时我国
A.巩固“大跃进”运动成果B.纠正计划经济体制弊端C.社会动乱波及经济领域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2020-05-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1958~1963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数据变化表明当时

A.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方针的卓有成效
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已基本完成
C.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得以贯彻
D.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国工业发展停滞
2020-04-3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顶尖名校高三下学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