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4 道试题
1 . 1959年到1961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B.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C.优先发展民生工业
D.减少赤字稳定市场
2 .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
D.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 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4 .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5 . 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二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二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调整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右倾思潮的影响
6 .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其直接原因是
A.粮食供应紧张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左”倾错误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8 .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极大影响了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建立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9 . 1960年,陈云起草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得到党中央的同意,在其直接主持下,建成了一批5万吨的氮肥厂,1965年,这些氮肥厂年产合成氨130万吨。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A.仍在片面发展重工业B.注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C.对经济形势估计错误D.经济发展仍然求快求急
10 . 下图是中国《1956到1965年粮食生产变化曲线图》,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有
A.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