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门堰是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巴洋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建,距今约2223年。《舆地纪胜》记载,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片责,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余顷。”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片曹片责两堰,“灌田两千余顷”,史称“七门三堰”。

明宣德年间,知县刘显定七门堰引水例,“上五荡用忙水,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七月底接堰水灌田。下十荡用闲水,每年八月初一至次年三月底,引堰水灌塘、陂、沟,蓄水灌田。”此制度一直沿用至民国。“使强者不得过取,弱者不致失望”,该制度开创性地实行忙闲轮灌制,完美契合七门堰灌溉体系。

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记载:“沙湾之地,厥宜泄水”,古人已早早认识到弯道环流效应。七门三堰,取水口均设置在河流凹岸,成功实现水沙分流,实现了弯道环流理论的运用。又记载:“山冈之地,最宜蓄水,因高就下,可塘可堰,渟潴灌溉,利饶耕作”。在灌溉系统建设中,古人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串连十五荡,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

——摘编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报道

材料二   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工程始建于1958年,历时14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汧史杭灌区发源于安徽省六安市,润泽江淮,是新中国治淮工程衍生的重要成果,联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灌溉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灌区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98万亩。

65年来,汧史杭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六安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动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

——《人民日报——洪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2023年08月18日16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水利建设的意义,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4-02-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模拟历史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2023-11-20更新 | 682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安徽卷)-2024年1月“九省联考”
23-24高二上·贵州黔西·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2023-10-04更新 | 21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023·湖南永州·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三线建设的开展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D.西部开发的推进
2023-09-24更新 | 599次组卷 | 13卷引用:黄金卷06(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A.实施了“一五”计划B.完成了三大改造
C.开展了三线建设D.实行了改革开放
2023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64年毛泽东在一项指示中批道:“我们现今必须立足于战争……积极备战。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战略部署、后方设施、作战准备和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引起重视,同时也要在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充分关注这个问题。”这一批示(     
A.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B.促进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推动了三线建设的实施D.激发了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
2023-08-3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末
7 .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B.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C.中国在两极格局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突破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23-08-02更新 | 242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8 . 1966年4月,彭德怀看到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火热的建设场面写道:“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这从侧面体现党和国家(     
A.对经济客观规律的尊重B.根据“八字”方针调整工业
C.对三线建设的殷切期望D.致力于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
2023·河北唐山·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据此推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地区经济发展B.调整国家工业布局
C.完善经济发展链条D.应对国际紧张局势
10 . 1960年初,红旗渠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历时十年,大渠盘绕在太行山腰,逢山钻洞、遇沟搭桥,共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条。红旗渠的开凿说明(     
A.国民经济遭遇了重大挑战B.左倾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C.公有制确立激发建设热情D.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23-01-22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