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87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贸易虽是以苏联东欧贸易为主,但中国并没有放弃与西方国家开展经贸往来的努力。日内瓦会议期间,为打破美国的封锁禁运政策,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成员多与英国代表团接触,争取打开英国市场。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只有300万英镑,1957年上升到1200万英镑。在中英贸易关系发展的带动下,法国、瑞士、联邦德国、挪威等国的工商界代表纷纷访华,中国同西欧的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万隆会议后不久,10多个非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中非贸易额呈逐年增长之势。

——摘编自徐行、张松《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168亿元人民币,2018年已达到16.4万亿元,增长979倍。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意义。
2024-02-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2513.631.77.80.5
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023-11-28更新 | 1894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福建·高考真题
4 . 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26日上午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27日晚上参加外事活动
下午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2023-11-28更新 | 1621次组卷 | 1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新高考七省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

主要省份重点城市代表项目
重庆重庆市西南铝加工厂、重庆汽车制造厂、嘉陵摩托车厂
四川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厂、攀枝花矿务局
德阳市东方电机石,东方汽轮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
绵阳市国营780厂、国营783厂
泸州市泸州天然气化工石、长江起置机厂、长江液压件厂
广汉市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贵州贵阳市贵州柴油机厂、永红机械厂
六盘水市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水城钢铁厂
安顺市歼击机生产基地
甘肃兰州市西北铝加工厂、西北铝合金厂
酒泉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钢铁集团
金昌市金川有色金属公司
天水市长城开关厂
宁夏银川市大河机床厂
石嘴山市贺兰山煤矿基地
云南昆明市云南包装厂、昆明平板玻璃厂
曲靖市云南维尼纶厂、蓝简汽车厂
青海西宁市青海华桑重型机床公司、青海柴油机厂
陕西宝鸡市秦川机械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
汉中市运输机生产基地、汉江机床厂、汉江铸锻件厂
湖北十堰市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
河南洛阳市洛阳玻璃厂

——整理自梅兴无《三线建设: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到1980年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在此过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让其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出于战备和保密的需要,当时的三线企业都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分布在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

——摘编自王蕾《试述三线粉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纲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精神”的内涵。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所示为1918年至2022年国内某钢铁企业的发展大事记。

·1918年,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19年,设计年产8万吨铁、6万吨钢的龙烟铁矿公司的石景山炼厂由北洋政府主持投资建设,政府首脑悉数入股;全部采用美国技术装备,设备国内领先
·1922年,石景山炼厂因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施工停滞而不得不延期投产
·1938年,日军侵占石景山炼厂,并对其实行军事管理。日占期间,石景山炼厂共产铁26万余吨,其中23万余吨被运至日本本土
·1945年,被国民政府接管
·19496月,成为解放区第一家恢复生产的现代钢铁企业
·1952年,生铁(年)产量增加到34.2万吨,超过该厂19201949年的累计总产量,当年的产量名列全国第二
·1956年,提前16个月完成国家“一五”计划规定的工业总产值指标
·1958年,在全国首创“基本建设投资大包干”
·1979年,采用37项国内外新技术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并投产
·1980年,自主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出口卢森堡
·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制”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予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同年,创办了中国工业企业第一家银行
·1994年,年钢产量已达824万吨,成为行业“全国冠军”
·20032010年,企业主体开始逐步搬迁至唐山重新投产;2010年,老厂区全面停产
·2022年,老厂区部分工业遗址经改造后,成为北京冬奥会竞赛场地之一

——据《中国国家历史》杂志社官方网易号专栏文章整理

材料呈现了一个大型民族企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启示,围绕“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一条或多条启示,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湖南永州·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三线建设的开展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D.西部开发的推进
2023-09-24更新 | 599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2-23高二下·北京西城·期末
8 .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B.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C.中国在两极格局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突破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23-08-02更新 | 242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9 . 新中国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阅读材料:

材料 1949—2007年中共在历史关节点上的故事回眸

时间

关节点

故事回眸

1949年3月

进京赶考

102岁的吕正操将军对当年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情形记忆犹新。58年前,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进京时,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58年间,中国地覆天翻。

1956年9月

艰辛探索

76岁的伍精华,回忆参加八大的情形时,至今忘不了,听到毛泽东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这些话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们每个人都起劲地拍手,好像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1978年12月

拨乱反正

92岁的于光远,这样形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982—2007年

继往开来

年逾八十的熊清泉,从1982年至今已5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当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他听得“从心里涌出一种腾飞的激情。”

——整理自徐壮志等《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2007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共“进京赶考”期间(1949—1956年)在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等方面进行的相关努力,以及中共“艰辛探索”期间(1956—1978年)在八大上提出的经济任务及为此进行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拨乱反正”期间(1978—1982年)“从此,当代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中共“继往开来”期间(1982—2007年)先后召开了十二大和十四大两次重要会议,分别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问题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问题。请分别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内容, 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留给中国人民最大的思想理论财富。
2023-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从东部沿海向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现代化工业稀少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下图为这一时期的宣传画。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建设向西部扩展B.我国工业化建设已经完成
C.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D.涌现出焦裕禄等模范人物
2023-07-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