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随着1994年美国一批档案的期满三十年销密、苏联解体后机密档案的外传以及中国方面档案的逐步披露,历史逐渐形成了轮廓——1964年前后,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的计划,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惕;1969年苏联高层中确实存在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见。”这一“历史轮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推进土地改革,争取人民支持B.改善中苏关系,缓和外部环境
C.进行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力量D.转移工作重心,实行对外开放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满怀爱国豪情,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该材料(     
A.表明了“大跃进”成功推进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成功实践
C.反映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D.促进了国家工业布局的不断完善
3 .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这些成就(     
A.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D.构建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4 .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流行语,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它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心中尘封的记忆。下列属于1956-1966年流行语的是(     
A.人民公社、学习雷锋、大庆精神B.土地改革、五年计划、抗美援朝
C.阶级斗争、两弹一星、乒乓外交D.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包产到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4年,(党中央)又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局势,使中国领导人考虑到需要加强战备,以便应对敌对势力对中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毛泽东提出:所谓三线,是按地区划分的。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中部地区,第三线是后方地区。新疆属于第一线。

材料二   1999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为西部开发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总的说来,西部在全国地区经济格局中仍处在严重落后的地位,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不断扩大。邓小平曾在1988年说:“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现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机已经成熟。

——以上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下图中与“第三线”地区对应的序号,并结合所学分析“严峻的国际局势”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2023-12-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3·福建·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2513.631.77.80.5
1978年1597540672489.5884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023-11-28更新 | 1893次组卷 | 2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江苏专用)
2023·福建·高考真题
7 . 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26日上午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27日晚上参加外事活动
下午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2023-11-28更新 | 1619次组卷 | 1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江苏专用)
8 . 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2023-11-20更新 | 682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仿真模拟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
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
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
4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
2023-10-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