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1950——1980年中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市镇人口(万人)

百分比

世界平均百分比

1950

55196

6169

11.2

28.8

1960

66207

13073

19.7

33.9

1970

82992

14424

17.4

37.5

1980

98705

19140

19.4

38.2

表格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A.政策导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人口增长
C.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且不稳定D.城市人口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 . 1959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工业性油流。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工人开展石油大会战,终于建成了现代化的石油企业。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工业学大庆”号召。上述事件(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B.实现了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
C.塑造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D.构建了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
2023-05-12更新 | 319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因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成为大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下表是湖北省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建设的企业。据此可知湖北三线建设(     
钢铁行业武汉钢铁公司
石油行业江汉油田、荆门炼油厂、武汉石油化工厂
汽车行业十堰东风轮胎厂、第二汽车制造厂
化肥行业湖北化肥厂
电力行业武汉汽轮发电机厂、葛洲坝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
交通运输襄渝铁路、焦枝铁路、川汉公路等
A.奠定了工业建设的初步基础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健全了国家工业发展的体系D.提高了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
4 . 下图是我国1958年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左倾思想影响了经济发展
2023-05-10更新 | 325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图分别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及60,70年代新建工业分布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B.改变工业布局不平衡局面
C.学习苏联模式的选择D.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2023-05-1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1953年至1985年间鞍钢向外输送、代培人力情况统计表。鞍钢这一做法(     
省级行政区数量(个)单位数量(家)输送人力(人)代培人力(人)
27300余50000余120000余
A.保证了“大跃进”运动的顺利开展B.极大地优化了新中国产业结构
C.顺应了改革开放工业化的建设需要D.利于新中国各时期的经济建设
7 .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此后,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该建设主要是为了(     
A.改变传统工业布局B.接受苏联经济援助
C.应对严峻安全形势D.实现各地均衡发展
2023-04-28更新 | 33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8 . 20世纪50、60年代,相对于中国传统之于妇女德容工言须“温柔”“贤淑”的弱女子性别规范,出现了“铁姑娘”的称呼,如图1、2所示,展现了“铁姑娘”参加生产建设的场景。“铁姑娘”的称呼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对劳动力需求巨大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D.传统的性别分工彻底颠覆
2023-04-27更新 | 31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南京大学在贵州开展三线建设口述史调研时指出:当年一大批工人、知识分子、民工,拖家带口、携妇将雏,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开展工业建设,所以他们才会说“贵州的今天有我的一份汗水”、“青春无悔”!据此可知,该时期(     
A.倡导艰苦奋斗的新风尚B.践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开启国防工业建设历程D.确立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10 .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

——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

材料二: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物价“猛涨”的原因。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6年至196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扼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
2023-04-13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