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22-23高一上·广东深圳·期末
1 . 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298次组卷 | 11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2(广东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耕器具、水利工程、交通货运、医药卫生等成为中国古代举国体制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国家一方面通过控制盐、铁、丝、棉等战略资源以及专卖权和铸币权,来避免私人资本、豪强的垄断。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政府体系来动员广大人力、物力,实施赈灾、救济,兴建运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和军事要塞等重大防御工事。古代举国体制还重视“乡钟之治”,以弥补皇权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缺憾。

——据吴飞等《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   

国制科技举国体制简况
美国二战期间,总统直接领导“最高政策小组”,动员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攻关,实施“曼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通过项目经理制在全国遵选科技人才,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新,实施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大科学”攻关。
苏联二战期间,斯大林在国家国防委员会下设科技委员会,建立众多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城,形成了“管理—科研—生产”的联合体。二战结束后,制定了优先发展原子能、航天等战略,打造了“政—军—工—科—教”一体化的国家科技体制。
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整合全国科研机构,构建起以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为主干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体系,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等文件,成立了中央专委,专门负责“两弹一艇一星”的研发。

——张宇等《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举国体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体制长期延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和中国三国科技中西体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我国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