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广东某地村志记载:“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村内以片区开办识字扫盲班……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在扫盲班增加教育宣传内容,通过讲民间故事,收集传唱农村歌谣,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由此可知,扫盲运动(     
A.大幅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B.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C.增强了群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D.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自此,三大全成为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的核心教材。《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五八记载:“(此举)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

——摘编自刘爱华《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材料二   1877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译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政府编写官方教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2023-03-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下面是1953~1963年归国留学生学科分布统计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专业

人数

百分比/%

特种

666

8.5

卫生

348

4.5

理科

1082

18.8

文教

506

6.5

工科

4226

54.1

经济

161

2.0

农科

434

5.6

政法

137

1.7

林科

113

1.4

体育艺术

150

1.9


A.外交政策的日渐成熟B.科技重大成就的巨大吸引力
C.完整学科体系的建成D.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实用人才
2023-02-1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4年颁布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纠正了外语教育语种严重偏向的问题,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B.冷战对峙的缓和
C.中苏关系的恶化D.教育体制的完善
2023-01-12更新 | 97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扫盲教育始于清末。为应对列强入侵与民主革命浪潮,清政府1908年公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1909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遂由京师逐渐推行各省,招收年长失学和贫家子弟无力就学者,学习国文、国民道德、算术、习字、体操五门课程,免收学费,书籍用具由学校提供。我国第二次由政府规定的扫盲教育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设有识字、三民主义、常识、珠算或笔算、乐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修正民众学校规程》,赋予民众学校新使命,同时在《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将教育与实业、生活切实相连,并颁布《国民学校和中心学校办理社会教育要点》,进一步推动扫盲教育。此外,民间扫盲教育也有所发展,如陶行知的乡村工学团。另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扫盲教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为使广大工农群众摆脱愚昧、当家作主,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拉开新中国扫盲事业的序幕。过渡时期,国家大力开展工农识字运动,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并不断在农村、机关干部、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加强扫盲教育。约十年的扫盲教育,使我国青壮年文盲降低了37%,依靠群众、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技术扫盲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扫盲教育由以扫盲为主,到初步建立起由扫盲、初等、中等到大专的工农教育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近代扫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深入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苏联托儿所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尤其是帮助职业女性看护孩子。抗战期间,一些妇女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被“拉上战场,拉进机构工厂”,国民政府修建了不少托儿所帮助她们分担孩子的抚育工作。当时已有劳工托儿所、农村托儿所、职业妇女托儿所和工厂托儿所之分。具体费用,或向社会募集,或向个人收缴,或由工厂直接负担。有统计称,194910月前,全国共有托儿所119个。

1949年后,党和政府开始大规模配置公立国营(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托儿所,并以两种途径发展:一是从零开始(截至1954年,全国厂矿企业、医院、学校等系统已建有托儿所4003个、哺乳室2670个);二是收编民国遗留的私立托儿所。…托儿所日渐发达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良好且独立的托儿所体系,收托出生后56天的孩子。1980年,《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明确“托儿所是三岁前儿童集体保教机构”,由地方行政部门领导。当时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各类托儿所、幼儿园98.8万多个,入托儿童多达3400多万人,入托率高达28.2%。

——据杨菊华《新时代“幼有所育”何以实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至1980年建立托儿所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至1980年建立托儿所体系的影响。
2022-05-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7 . 1951年8月,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如表所示为该决定的主要内容。这一决定
调整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的时间
减轻学生课业学习与社团活动负担
改进学校卫生工作
注重体育、娱乐活动
改善学生伙食管理办法
学校经费的支配,应适当照顾保健工作的需要
A.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B.体现了服务国家建设的追求
C.基于学校向工农开门的要求D.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
2022-04-19更新 | 127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1954年,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出版中小学、幼儿园等教材的规定,明确要求教材“必;须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由国家出版社来编辑出版”。该要求旨在
A.奠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B.构建与新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021-08-12更新 | 261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1950—1953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在扫盲运动中,全军参加文化学习的人数达150多万人,其中干部32万人。开办速成中学55所,速成小学222所。全军共抽调14万干部担任文化教员和其他教学工作,每个连队配备3—4名文化教员。至1953年,全军官兵基本摘掉了文盲、半文盲帽子。扫盲运动
①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②提高了官兵文化水平
③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④让中国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③
2021-05-20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1982、1990、1995、2000年全国青壮年文盲变化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选取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大事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5-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