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2 道试题
1 . 如表为1950年至1979年《人民日报》广告报道常用词及词频,据如表可知,该时期的广告报道(     
词语词频词语词频
美国4848日本1135
中国1989生活1119
广告1655革命1094
苏联1649工人1078
报纸1628社会主义1946
生产1156资本主义1026
A.凸显政治认同的构建B.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C.强化商业利益的追求D.形成了健全的市场机制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山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二次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2 .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的诞生(     
A.实现了对晚清以来学制的彻底颠覆B.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C.在近代培养了大量的国家所需人才D.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3 .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北京的北大、清华、辅仁等大学的理工科被合并重组为北京地质学院、航空学院等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与此同时,政府还筹建了北京俄专,北大、人大等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俄文系。据此可知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意在(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B.促进高等教育普及
C.贯彻党的教育方针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1956年7月,《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与读者互动加强。报纸上不仅有通讯员文章,还刊登好多群众来信,内容反映社会各个方面,贴近人民生活。这一做法(     
A.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B.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需要
C.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D.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昨日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江苏扫盲运动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从1949年到1951年.江苏农村掀起了村村办冬学、人人上冬学的高潮。1949年冬季开展的以政治教 育为主的冬学运动,此后,冬学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祁建华原为解放军西南某军区的文化教员,速成识字法是他在部队干部和战士学文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识字法。为了加快推进 农村扫盲工作,1952年,南京和苏南、苏北地区都在冬学班内推广“速成识字法”,江苏省委 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于1952年6月刊登一首歌曲《学文化》,用以宣传速成识字法。1955 年,江苏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指出.“全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我们必须用革 命精神开展一个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56年,江苏各地成立扫除文盲协会、作为专门的扫 盲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一人百字”运动是这一阶段江苏扫盲运动达到高潮的重 要表现。何谓“一人百字”运动?就是动员大中小学师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参与扫盲运动,号 召一个学生负责教会一个亲邻认识100个字,鼓励教师参加扫盲业务辅导工作。大中小学师生的加入,壮大了扫盲队伍,加速了扫盲运动的进展。

——摘编自包竞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农村扫盲运动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以“识字·塑造农村新社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豫剧定型于清末。流传广泛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重于内容”:它不是一味追求自己内容的文学性、高雅性,而是着重发展自己的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豫剧出自底层大众,表达着底层民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如剧目《七品芝麻官》,描述了主角唐成对自己苦读诗书进而成为进士的过程。进入民国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压力,樊粹庭等一批知识分子创造出一系列新戏曲,如常派的《花木兰》等剧目,将花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刻画成为抵御侵略的样板。在各类剧目的空间设定方面,主要确定在河南当地,剧中的各类典故也都是以河南常见的各类典故为主。如花木兰的故居在商丘市虞城县,《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包青天》都是以河南最为繁盛的宋代为背景,设定的空间也不外乎于开封及其周围的各个地点。

——摘编自武强《河南豫剧剧目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戏曲被搬上银幕。195610月,《花木兰》搬上银幕,标志着豫剧电影诞生。拍摄电影时,主要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忠实记录。“文革”后,豫剧电影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1979年,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吹响了新时期豫剧电影百花争胜的号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原有戏曲电影生产模式被打破。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逐渐走出凋零状态。豫剧电影工作者保留豫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大电影技术运用以展现剧种自身优势,更注重演员内心体验,呈现诸多舞台上无法呈现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张青飞《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剧剧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电影曲折发展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大改造”时期,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A.注重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B.适应了巩固政权的需要
C.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D.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①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②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D.探索民族化道路
2024-04-23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如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1951年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
1957年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
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2024-04-23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