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1 道试题
1 . 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这次调整(     
A.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C.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基础
2 . 图1、图2所示为20世纪60、70年代的两幅宣传画。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国家医疗资源分配渠道多元化B.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到重视
C.农民卫生防疫观念亟待加强D.传统中医药事业重新焕发生机
2024-05-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图1、图2分别为李慕白创作的新年画《新来的拖拉机手》(1958年出版)和唐小禾、程犁创作的水粉画《收获》(1974年出版)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这可以用来说明(       

A.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B.男女平等思想得到广泛宣传
C.农业耕作已经实现机械化D.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果丰硕
2024-05-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教育运动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的扫盲教育。针对文盲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一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作必要准备,以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的伟大工作。”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期即19551956年的扫盲教育。19556月,周恩来总理在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中提出:在过渡时期内,基本扫除农村中的青壮年文盲。第三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扫盲教育。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出现,文化教育战线的“大跃进”也紧随其后。在扫盲运动中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扫盲机构,设置了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农村扫盲工作司,并建立专管农村扫盲工作的统一机构。根据文盲班学员们居住地方的密集程度及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此外还根据学员们学习时间的不同,布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农忙少学,农闲多学”。这一时期的扫盲教育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其范围涉及全国各个地方,从农村到城市,具体到每个人。

——摘编自李秀玲、张兴琳《浅论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扫盲教育运动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百师联盟新高考高三4月二轮复习联考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5 .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的诞生(     
A.实现了对晚清以来学制的彻底颠覆B.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C.在近代培养了大量的国家所需人才D.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2024-04-3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6 .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北京的北大、清华、辅仁等大学的理工科被合并重组为北京地质学院、航空学院等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与此同时,政府还筹建了北京俄专,北大、人大等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俄文系。据此可知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意在(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B.促进高等教育普及
C.贯彻党的教育方针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024-04-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豫剧定型于清末。流传广泛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重于内容”:它不是一味追求自己内容的文学性、高雅性,而是着重发展自己的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豫剧出自底层大众,表达着底层民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如剧目《七品芝麻官》,描述了主角唐成对自己苦读诗书进而成为进士的过程。进入民国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压力,樊粹庭等一批知识分子创造出一系列新戏曲,如常派的《花木兰》等剧目,将花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刻画成为抵御侵略的样板。在各类剧目的空间设定方面,主要确定在河南当地,剧中的各类典故也都是以河南常见的各类典故为主。如花木兰的故居在商丘市虞城县,《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包青天》都是以河南最为繁盛的宋代为背景,设定的空间也不外乎于开封及其周围的各个地点。

——摘编自武强《河南豫剧剧目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戏曲被搬上银幕。195610月,《花木兰》搬上银幕,标志着豫剧电影诞生。拍摄电影时,主要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忠实记录。“文革”后,豫剧电影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1979年,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吹响了新时期豫剧电影百花争胜的号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原有戏曲电影生产模式被打破。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逐渐走出凋零状态。豫剧电影工作者保留豫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大电影技术运用以展现剧种自身优势,更注重演员内心体验,呈现诸多舞台上无法呈现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张青飞《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剧剧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电影曲折发展的原因。
2024-04-2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8 . 1959年,故宫博物院新设了织绣馆。如图是该馆“解放后织绣工艺(1949—1959年)”展览的部分织绣品。这些藏品意在(     

A.凸显明清皇家服饰文化的成就B.说明科技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C.传播民族、大众的时代新文化D.体现博物馆的展示研究功能
2024-04-23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9 . 下图所示为1957年创作的政府宣传画《锻炼吧!幸福的孩子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B.民众健康观念得到增强
C.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D.政府重视增强民众体质
2024-04-23更新 | 131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新中国电影的代表作。据此可知,当时电影业(     

A.注重人们价值观念的引导B.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C.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为主D.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