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强调强国保种,培养有知识的贤妻良母出发,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利用报刊广为宣传,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兴女学解放运动”。梁启超强调: “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郑观应则提出“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1906年,清政府将女学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比男子修业期限各缩短一年,同年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确立了女子教育学制。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号召中国妇女“规复天赋之权利,以扫除依赖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学问,以成救国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国或可有望也”。他们认为男女平等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唯一途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制,规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学,中学、师范、职业各类学校都可以为女生独立设校。

1905年起,湖南、奉天、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相继选派官费女子留学日本、美国,促进了女子留学的发展。

——摘编自段敏利《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电影《女司机》(1951年)、《马兰花开》(1956年)是两部出自女剧作家之手,反映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工作生活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中的女司机形象体现了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构想与实践,具有多重文化象征意义。

——摘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说明应如何看待近代女性教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界塑造的新中国女司机形象的意义。
2 .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各地创造出“车间学校”“地头学习小组”“炕头学习小组”以及“民教民”“亲教亲”等教学方式,除了识字还包括爱国爱党等内容。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80%下降到了52%。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A.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展开B.有助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培养了高素质劳动人员D.目的是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
2024-04-01更新 | 372次组卷 | 6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1955年12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七年内基本扫除全国青年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B.文化建设迎合了新中国发展需要
C.识字学习成为国人共识D.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
2024-03-25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根据国家三线建设规划,1964年国家计委批准唐山铁道学院陆续迁往四川,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内迁是三线建设时期高校内迁的缩影,这主要是为了(       
A.培养科技人才B.应对紧张形势
C.改善工业布局D.增强国防力量
2024-03-13更新 | 236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中的工农干部和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2024-01-22更新 | 45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1953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四年来,全国小学教育已经恢复并且大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规模,目前小学生人数已达5500万,较之旧中国历史上小学生人数最高年份(1946年)增加了135%。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教育发展成效显著B.已基本消除了文盲状态
C.实现了教育普及化D.满足了民众的教育需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年60代至90年代中期,清朝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培养实用的实业人才,先后创立了20余所洋务学堂。各类学堂的招生考试,完全由学堂主办者自行举办。由于当时还没有配套的中等教育支持,最初洋务学堂的生源十分缺乏,学校主要从八旗子弟中挑选生员,或是从科甲正途出身的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质中选拔。民国时期,高校仍享有极大的招生自主权,各高校往往站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主要表现为高校地理布局极不平衡,很多学校文科的招生规模居高不下。

材料二195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中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招生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招生可由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招生或委托招生。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允许部分高校有行招生或单独招生。1952 年6月,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1985 年,中央在招生方面指出,要“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办法,将招生计划分为国家计划招生(后改为国家任务)、用人单位委托培养招生和自费培养招生三种办法。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学校自主招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3-04-0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广东某地村志记载:“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村内以片区开办识字扫盲班……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在扫盲班增加教育宣传内容,通过讲民间故事,收集传唱农村歌谣,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由此可知,扫盲运动(     
A.大幅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B.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C.增强了群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D.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52年11月,教育部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等6所学校进行五年一贯制的试验,发出《关于小学实施五年一贯制的指示》,规定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游牧区及个别经济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可以推迟实施外,其他地区,不分城乡,争取到1957年秋季,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据此推断,这一指示(     
A.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B.充分考虑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C.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D.折射出了过渡时期政权的性质
2022-11-27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10 . 下表所示为1957年年初国内权威媒体发布的部分消息。消息中的举措(     
消息内容出处
今后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加强方针政策领导的原则下,将由各制片厂和创作人员负起艺术创作的责任,以克服过去对艺术创作的过多干涉,使电影创作人员尽量发挥创作的积极性《电影局采纳名方面意见,决定改进电影部门工作》,1957年1月,新华社文章
法国电影界代表团全体人员,今天晚上在北京出席了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举行的欢迎会……(会上)放映了1956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长片和短片一等奖的法国彩色影片《中法电影工作者欢聚北京,两国儿童演员将合演一部彩色影片》,1957年4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
A.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国际化B.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与国家文艺方针的要求一致D.导致我国文艺事业遭遇挫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