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
2023-12-04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军国民教育。梁启超在著作中强调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武勇之精神,但也应借鉴他国的军国民主义教育,通过举国皆兵的教育,使国人“把体操练得好好的⋯⋯”,以造就武勇刚强的“新国民”。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和学社,特别重视军事训练。1906年,清廷推行学制改革,强调“体操一科,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辛亥革命后,学堂的体操课,被兵式体操和军事训练所代替,对此,茅盾曾说道“湖州中学的体操课,实在是正式的军事训练,远足是急行军的别名罢了”。新文化运动后不久,军国民教育为更为科学的新式学校体育所取代,近代中国体育自此脱离“国家化”的单向度,开始步入多元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郑志林《论军国民教育与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国民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口号,并相继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等政策,明确要求在厂矿、学校、部队及机关中成立体育协会,切实开展体育运动;农村地区在群众性体育的广泛性和经常化上下功夫,有步骤、有计划及科学地普及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上,实行国家体委和体育总会统一领导,各部门相结合的分工合作、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模式,各地群众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协会组织开展。20世纪50年代末,共建立全国性体育协会21个,基层体育协会近4万个,农村基层体育协会3万余个,广播体操、课间操及工间操等“操类”活动空前繁荣。后期,随着体育学校及体育场馆等基建项目落地,以球类、武术、拔河等项目为主的群众体育活动日渐丰富。

——摘编自赵述强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体育治理的历程回顾与新时代瞻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军国民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山西忻州·模拟预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023-10-11更新 | 256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1(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西、安徽、贵州、广西、黑龙江、吉林、甘肃新七省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中等教育主要被男子控制,女子教育被忽视。1848年,英国“家庭教师福利会”创办了培养家庭教师的“女王学院”,后来发展为师范学院。186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捐款学校法》,该法案规定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1870年,英国的高等学校开始向妇女开放,并设置了妇女学院。到19世纪末,从小学到大学,英国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选编自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1年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不同形式的女子学校。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907年,清政府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了合法地住,但距离全面放开女子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在文化教育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不仅如此,国家全面推进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掀起三次扫盲风潮。使1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一些地方通过半日制班、午班、夜班、女青少年班、巡回教学、允许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形式为女童入学营造条件。各地教育部门和妇联通过座谈走访、挨门逐户宣传等方式帮助群众破除“女子读书无用”的旧观念,动员大批女童入学。

——摘编自林丹《新中国70年中国妇女教育的进步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英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2-20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体育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最早出现于英国。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渐渐破坏了传统“绅士体育”的基础,大量由私人资本投资的竞技体育俱乐部成立并组织竞赛,一系列体育专刊,如《体育杂志》(赛艇年鉴)等出现,宣传“每个人都为利益而驰骋”的理念,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与运动相关的法律法规。19世纪中叶后,近代科学对体育指导的逐步深入,竞技运动的体育教育制度、竞赛制度、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等日益规范完善。19 世纪末,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城市工人阶级不仅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市场基础,同时促使运动职业化被立法允许,出现了近代最早的职业竞技运动员,推动了英国现代体育运动的繁荣。

—摘编自[英]托尼.柯林斯《体育简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在闽渐赣等根据地就有举办工农兵舞、劳动体操、工人运动会等推动红色体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的任务是“摘帽子”(“东亚病夫”)和“破封锁”,国家需要体育促进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如1971年的“乒乓外交” 1981 1986年女排五连冠,让世界看到中国体育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等市场的发展,初步构建了面向大众、以服务消费为主的体育市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建设,让村村、乡乡、县县都可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摘编自李树旺 、金子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新价值与新路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现代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影响。
2023-07-1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美国两党之间彼此攻讦的政党政治的发展,民主党的主要机关报《华盛顿环球报》和共和党的《春田共和报》得到了发展,两党都拥有各自的著名笔杆子,以废奴、经济政策等政党主要争辩话题为议题,甚少有实际民生事项。党报间漫骂成风,不择手段地杜撰新闻以污蔑对方,乃至对政要私生活的诽谤报道。如《先驱报》自创办以来,以辛辣报道和经济政策报道等火速俘获了一大批上层人士的好感,南北战争期间更是超过了所有竞争者。

——摘编自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以来,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系统紧密配合从农村到城市、从革命到生产建设的时代任务转变,集中力量宣传党的有关路线,正确把握舆论导向。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扩大了报道范围,尽量满足读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阅读需求,打破了“官办官看”的困境。改革开放后,党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探索,将报刊列入第三产业,使其具备党的喉舌和生产事业的双重属性。新时期,中央鼓励报刊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扩版增容、增强传播时效,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

——摘编自王琛《新中国党报60年的发展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政党报刊发展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报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3-07-0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采取“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比,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初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初沿用明朝学制。1725年,雍正帝在中央最主要以培养官僚后备人才为目标的官学国子监设管理监事大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且还招收部分留学生。乾隆年间,增加了一些实学教学内容,如水利、算法等。鸦片战争爆发后,有识之士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新运动,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一次次变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建立了京师同文馆,并开设了英文、算学、化学、物理学、医学等学馆;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该学制分作三段七级,全面引进西学中的自然科学,教学上打破了封建教育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解、运用和实践。1905 年,清政府废国子监,设学部;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摘编自胡庆华《清朝学校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正在积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国朝着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趋势和方向高歌猛进。

——摘编自王慧 、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导致该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2022-04-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4月)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51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高等牧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改造旧式教育和恢复学校秩序。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规定;建设新技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1950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颁布的政策规定:第一,在招生考试方面,“对具有相当工作历史的革命干部、工农青年予以特殊照顾”;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第三,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均负有领导的责任”。《人民教育》发文评价道:“新学制是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在新中国现阶段教育制度上的一种体现,它总结了二十余年来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经验。”

——摘编自际磊粟洪武《也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