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 . 1952年中国大陆掀起了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新高潮。这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这一调整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人书商垄断了中小学的教材,开明书局等机构就以此为主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教材出版交给了1950年新成立的人教社,由其负责中小学教材的出版,私人书商就此没落。这一变化(     )
A.说明私人出版业绝迹B.利于构建完整教育体系
C.违背了“双百”方针D.旨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020-04-18更新 | 164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的快速跨越,由1978年的第十一位跃井至2010年起的稳居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摘编自徐曼、何益忠《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的重要举措。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5 . 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
A.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6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公布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提出“全国应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育、普及中小学教育”,“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的口号。这表明
A.国家号召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服务
B.政府希望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C.左倾错误思想已经蔓延到教育领域
D.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7 .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主张
A.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C.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8 . 1951年7月,由人教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及1953年经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都强调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清除旧社会所用的国文课本里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下一代。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教材的出版
A.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具体实践
C.使我国教育与苏联社会主义接轨D.利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
2020-02-03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七学。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和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和从三品曾孙,广文学收附监修进士学业的人,四门学只准收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的俊士。律学和书、算学可收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地方州县也设有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多收“仕家子弟”。宋代,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州县设州县学。国子学收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在五代、宋时出现了“书院”,所学内容仍局限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官学无多大区别。劝之以学,诱之以禄,是办学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陆杰峰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晚清要推行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成功是很难想象的。而辛亥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很快被军阀混战所摧残。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更没能实施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构形成了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改革开放3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初步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摘编自李春燕、杨天怡《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两代教育制度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宋代教育制度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教育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2020-01-1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建国初期国家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人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加强了高等工业院校。这一学制的调整
A.确保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B.构建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完善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