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教育为百年大计,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在课程设置上,取消经科,强调以美育代宗教;重视授予学生实际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生产技能的培养;要求留意儿童身心特点,以促进年轻一代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摘自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

材料二   19855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壬子癸丑学制》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
(2)简要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决定》制定的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政策变化的认识。
2021-07-08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教会学校是近代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办的,由宗教团体主持或资助各类学校的泛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中国大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及百分比表

专业名称教会大学全国大学(包括教会大学)
人文学科32.719.0
法学10.326.4
教育0.29.7
商学5.87.3
总计51.362.4
工程类0.214.16
医学和药学6.56.31
农学6.84.39
自然科学33.812.75
总计48.737.61

——王凤玉编著《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

材料二:我国政府接办私立高等学校,开始于接办“教会大学”,而在1951年至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最后完成。在这一调整中,“教会大学”的校名均被撤销,所有私立大学,或并入公立大学,或改为公立大学。

——陈学恂 高奇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教会大学学生专业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新中国接办教会大学的背景。
2021-02-0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4 .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新旧价值观念之间冲撞激烈。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肃清封建剥削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022-08-0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到1911年,被称之为中国的“日本教学的时代”。这期间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留日潮”;日本也是晚清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参照,清末新政中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制定过程体现最为明显:日本教习和顾问大量出现和存在。晚清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日本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并不是因为日本自身教育的发达…“日本学习欧美,故其强同于欧美。吾若学习欧美如日本,则其强亦必如日本然”。

——摘编自许宪国《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分析》

材料二   党在东北解放区针对教育工作,实行了先抓中等教育,优先培养干部;改革旧的教育制度、肃清旧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培养新人;发展初等教育:开展冬学运动,提高全民素质;规范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建设发展助力等措施。1946年,党还在东北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摘编自李元峰《党在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重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在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开始后,高校内迁。193711月,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长沙连日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11个月。其实际校务主持人梅贻琦说:“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就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在教授们的带领下,联大师生足迹遍布云南及川贵各地,认真地进行考察,对铝、锡、铁等矿产都有新发现。师生们办刊物、编副刊、组社团,使抗战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开展到一个新阶段。西南联大的学生,很多被分配到大后方的公立私立中学里,把西南联大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学校和各族学生中。

——摘编自杨立德《西南联合大学对抗战建国的贡献》

材料二   口号作为教育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现实诉求和价值期待。20世纪50年代末,“学习、劳动、锻炼三不耽误"成为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教育口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教育口号在当时深入人心。

——摘编自谢翌等《新中国教育口号的价值嫂变与理性审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中三个时期教育价值观念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英语(英式)就从大西洋沿岸扩散到太平洋沿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是目前公认的美国国语和英美技术与金融等领域的通用语……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物质进步、科学与实践经验进程的代名词。整个世界大众消费、国际交流、通俗艺术、两代人的冲突、技术专制都被融入到美式英语、英语引证和语言习惯中。”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人。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材料四1983年高等学校各外语专业在校生人数
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语阿语其它
22211131812681613359111731213

——根据张同冰《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式英语发展成世界性语言的社会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
(3)根据材料三、四,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我国外语教育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2016-11-18更新 | 6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
8 . 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