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2 .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3 . 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样做有助于
A.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B.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4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几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摘编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 .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  )
A.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C.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6 .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2018-01-10更新 | 640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7 . 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
类别1950年1953年
全国湖北全国湖北
工科院校272382
师范院校121331
农林、医科院校533583
财经、政法院校150102
艺术、体育院校150162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和《湖北教育年鉴(1949—1987)》
A.尚未紧跟形势需要B.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文法教育优势明显D.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8 . 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材料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材料三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9 .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
D.科技实力
10 .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B.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