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旧中国,广大工农群众没有学习机会而沦为文盲,因此,迅速消灭文盲,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对于共产党来说,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教育任务,还是一项政治任务。1956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强调“扫育课本的编写与扫盲教学必须联系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与群众生活实际",进一步推动了扫育运动的开展。至1964年,我国的文盲率已山建国前的约80%下降至37.8%。

——摘编自陈鸥《建国初期我国扫自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县、镇、村有小学37万所,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8.6%;初中5.43方所,毛入学率达到94.1%。中等职业学校共培养农村学生1300多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6亿人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也由1997年的430亿元(54.8%)升至2002年的990亿元(78.2%)。农村中小学的校舍面积不断扩大,相关硬件设备的配置也有所增加,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2004年,“一赀制”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开始实行,乱收费问题进一步得到治理。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不断减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7%,初中为86.5%。

——摘编自张红李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政策分析与绩效评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世纪我国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
2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武汉的高校为例: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逐渐形成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58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这一系列的调整
A.提高了国民的科技素质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D.借鉴了美国教育模式的优点
3 . 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在刘少奇的倡议下,全国相继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
A.学习借鉴了苏联的教育经验B.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为培养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2021-12-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如图分别是1949~1957年和1982~1989年中国的畅销书种数比例图,中国的畅销书种数变化
A.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B.有利于科研与国际前沿接轨
C.为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人才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填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这次改革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但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点: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耀源《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材料二   50年代初,采取“一边倒”、“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2021-12-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中
6 . 下表是1960—1963年湖北省中等师范教育发展情况表,表中的数据变化
年度中师学校(所)在校学生(人)毕业生数(人)教职工数(人)
1960年603058632461634
1961年43126544276822
1962年1749923883405
1963年1542012400355

A.是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供大于求的局面
B.反映我国已基本实现扫除文盲的目标
C.表明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
D.与当时国家建设方针的调整基本适应
2021-11-29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7 . 1954年,党和政府规定,电影放映网建设重点对象是工矿、农村和小城市。在积极兴建、改建城市电影院的同时,也抓紧组建大量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以低廉的票价甚至免费让工农士兵欣赏电影,使过去的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升级成为事实上的大众文化和人民体验。由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
A.推动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B.旨在落实社会主义改造方针
C.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8 . 1954年,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出版中小学、幼儿园等教材的规定,明确要求教材“必;须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由国家出版社来编辑出版”。该要求旨在
A.奠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B.构建与新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021-08-12更新 | 261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A.优化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布局
B.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服务
C.建立了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10 . 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从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和学者人数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国家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B.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D.建设新中国的爱国热情
2021-07-2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