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之风,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甲午战争后,军国民体育得到维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启超等人的呼吁下,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

——摘编自王勃然《近代国人体育观念的变迁》

材料二:1917年,23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力作,他说“国力芥(指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提出学校教育“三育并重”,体育“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进修勇而收效远”。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1953年,毛泽东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祝贺全国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为中华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

——摘编自杨小波《毛泽东提出的“野蛮其体魄”,于今有何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体育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02-20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

材料二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整理自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在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6年,国家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拉开了向科学进军的序幕。蒸蒸日上的建设热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优裕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革故鼎新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四2023年2月,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局与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宣布联合成立“破坏性科技突击小组”,以阻止向“对手国家”非法转让敏感技术,对与中国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的“美国人”进行执法,从而在超级计算和超大规模计算、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设备和材料、量子计算和生物科学等更大范围内进一步阻断美国科技人才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合作。

——摘编自马萧萧《美国对华科技人才制裁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时期相比,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有何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事业得到革故鼎新的进步与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对华人才的制裁。
2023-11-2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强对科技创新基础研发领域的直接投资。二战后到1977年前后,联邦投入占到美国总体研发投入的50%以上,其中国防研究和开发投资总额逐年增长,在1961年达到了70.7%的高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采取市场化手段,鼓励不同规模企业、大学等通过市场化模式参与科技创新,到1987年前后企业研发投入超过联邦投入。到90年代的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已经将国防领域的联邦研发投入比例压缩至1980年代中期的1/21/3,90年代的五年增长率为零或者减少。克林顿政府着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奥巴马政府对美国科技创新作了全面战略部署,加大创新投入,强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实施金融财税优惠和瞄准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

——摘编自王开阳,徐峰《二战后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比较及我国发展对策》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简称《十二年规划》,其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在内容上,《十二年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规划》还对中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做了一般性的规定。1960年,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十二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其指导思想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迅速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面,掌握60年代的科学技术,力求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道路上,实现大跃进。”

——摘编自曹希敬、袁志彬、《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要科技政策盘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科技发展模式的演变,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规划有何特点
(3)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综合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24-02-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到达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伊始,西南联大仅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在校学生1506人。而到1945年,西南联大有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一个先修班,5个研究所(下设17学部),比西迁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前后在校学生约有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西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若干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并非只是书斋里的经学玄论,许多学术理论研究都能够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兴盛与发展,其中不少思想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杨邵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北京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第一批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背行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展开。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见,交通大学的西迁,不是交大一所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的重大抉择,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摘编自彭薇《交通大学“西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体育之不振,盖皆为历史上之关系。其原因甚复杂,举其荦荦大者,厥有二端。关于政治者:体育之起源恒基于军事,故军队体育恒较学校及民间之体育为最先发达。吾国古时武功最盛。春秋战国之际,数强相持,地丑德齐莫能相尚,且复与他族杂处,外患堪虞,非兢兢于右武,不足以图存……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迨秦政即位,六国为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诸咸阳,销锋铸鐻,以弱天下之民。一人为钢,万夫为柔。民气之摧残自兹始矣。体育之不振,亦自兹始矣。盖天下定于一尊,则强干弱枝,亦事所必至,理所固然也。……关于学术者:中国数千年间之学术,儒家、道家二者而已。儒家重礼,以雍容揖让为娴雅。孔子斥子路之好勇,屏武力于不言,文弱之风渐以养成。……至道家之学,崇尚无为,保精惜气,不使劳瘁……此则学术足以阻体育之发达者也。

——摘编自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919年出版)

材料二   体育应当为人民服务,要使少数人的运动成为国民的普及的运动,使之从学校发展到工厂到部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从知识青年发展到劳动群众中去。

——冯文彬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所作报告(194910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的体育政策与古代体育相比有何进步,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2·河南·模拟预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大体都是官办的学校,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和选举制度有关。其非官办的,亦或具有学校的性质,如书院是。至于不具学校形式的,则有:(一)私人的从师读书,(二)或延师于家教授。其教授的内容,亦分为两种:(一)是以应科举为目的的,可谓士人所受的教育。(二)又一种,但求粗知文义,为农、工、商家所受的教育。前者既不足以语于学问,后者又不切于实用。这是因为从前对于教育,无人研究,不过模模糊糊,蹈常习故而行之而已。至清末,变法以来,才有所谓新式的教育,就是现行的制度。大学毕业视同进士,大学预科、高等学堂毕业视同举人。中等学校以下,分别视同贡生及附生等。这还带有政治的性质。民国时代,把奖励章程废去,才全和科举绝缘。

——摘编自昌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大改造”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繁荣与进步。党的十八大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走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新中国初期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到“三大改造”完成后回归到德智体三育,从德智体三育又逐渐发展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据傅海燕《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二十大:全面发展教育政策的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三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进而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由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向为现代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要服务的教育转变,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育向适应乃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的转变,由移植模仿为主的导入式教育向自主探索、创造的开放型教育的转变,尤其是由教育的贫国弱国向教育的自足之国乃至大国强国的转变,为全人类提供了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差异悬殊的教育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发展模式。

——摘自王明建等《新中国70年的教育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旧中国教育方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中国教育方针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教育成就的历史经验。
2024-02-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7 . 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摘编自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政治家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摘编自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分析这次院系调整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现代服饰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中山装从民国时期开始盛行;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中山装直翻领,五粒纽扣,四贴袋,既保留了当时西方服饰平整、挺拔、有衣兜的优点,又具中国传统的庄重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钮扣直线排列,腰节略有收拢,穿起来挺拔干练。西装之所以在近代中国盛行;与其样式设计的普世审美是分不开的。首先,西装领子是开口的,能看到衬衣和领带,有很强的观感。其次,西装的扣子可以不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在女装方面,民国时期的旗袍以清代旗袍为基本样式,同时采用西方的设计和审美理念,充分展示东方女性的人体之美。首先,它以紧束腰身的方式从人体的各个方面向人们逼真生动的展示东方女性的体态之美;第二;旗袍采用清代上下连属、浑然天成的形制,从整体上体现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

——摘编自宋德风《中国近代服装变化》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提倡,人民的响应,1956-1957 年,社会风气大大活跃开来,各种服装款式竞相出笼,各种花色品种的衣料可谓应有尽有。一时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色彩缤纷,竞相风流。有人开始用香水、穿开司米上衣、烫卷发、穿高跟鞋。1956年《人民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假日的商店里,顾客盈门,他们仔细挑选着心爱的衬衣、旗袍、外套、皮鞋……500 多种式样的皮鞋让爱打扮的姑娘们穿上了新鞋,步步生花。”还有人居然也把“团结友爱”、“幸福生活”、“努力前进”等标语印在服装上,表明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礼赞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摘自秦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国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服饰变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2024-05-0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19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年清政府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高度集中这样一种特点,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说,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从建国初直到“文革”前夕,新中国教育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为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材料三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不断地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5月,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根据材料一回答,“考试评分制度”指什么?“变得死板和僵化”是在什么时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是在哪次运动中?

(2)结合材料二回答,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借鉴哪一国家的经验?“文革”期间的教育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018-01-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测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