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农村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构建了完整的教育体系B.基本扫除了农村的文盲
C.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D.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
2022-01-0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在刘少奇的倡议下,全国相继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
A.学习借鉴了苏联的教育经验B.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为培养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2021-12-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A.“向科学进军”的号召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填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这次改革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但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点: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耀源《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材料二   50年代初,采取“一边倒”、“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2021-12-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名为《帮助妈妈学文化》。该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女性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B.重视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
C.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D.教育模式借鉴了宗法传统
6 . 1951年,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工农干部学校、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纳入学校系统中;教育部提出高小、初中毕业生除升学、就业外,尽可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使教育
A.服务于生产建设需要B.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C.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D.实现工农群众全覆盖
7 .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基础教育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D.基础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填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这次改革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但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点: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耀源《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材料二   50年代初,采取“一边倒”、“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3)结合苏联教育和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谈谈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2021-06-1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52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规定小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业成绩和操行成绩两项,中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业成绩、操行成绩和体育成绩三项。这些规定
A.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标志教育法规的完善
C.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D.推动了一五计划实施
2021-04-27更新 | 19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下图是上海电信局制订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摘录。促成该计划制订的是
●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40小时用于技术业务生产工作。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俄文。
●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
A.“向科学进军”的号召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