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 途”

例 句出 处
例句1:我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你考上了北京大学;他进了机器制造厂:咱们三个都有光明的前途。《标点符号用法》(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1951年9月)
例句2: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0年)
例句3:张华考上了研究生,李萍自主创业,我当了技术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新华字典》第十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例句1中“我”“你”“他”拥有“光明的前途”的原因。
(2)例句2到例句3发生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2 . 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把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院系调整旨在(     
A.贯彻“双百”方针B.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D.推动高等教育转型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3 . 到1950年底,全国共有20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其中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9所改为人民自办,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这些做法(     
A.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B.形成了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C.顺应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D.维护了新中国的教育主权
2024-05-3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54年,四川宜宾政府对部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的老师进行了表彰。这些老师均注重教育学生科学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生产。此举目的是(     
A.提升民族自豪感巩固政权B.为发展工业培养所需人才
C.为科学发展奠定人才基础D.引导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2024-05-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我国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基本扫除文盲,1998年成人文盲率降到15%以下,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通过了国家“普九”,义务教育实至名归。这说明(     
A.现代教育成果显著B.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备
C.国民综合素质提升D.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
2024-05-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二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6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智体美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大改造”时期,提出要培养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四有”新人理论。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教育(     
A.注重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B.适应了巩固政权的需要
C.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D.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2024-05-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的诞生(     
A.实现了对晚清以来学制的彻底颠覆B.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C.在近代培养了大量的国家所需人才D.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2024-04-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豫剧定型于清末。流传广泛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重于内容”:它不是一味追求自己内容的文学性、高雅性,而是着重发展自己的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豫剧出自底层大众,表达着底层民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如剧目《七品芝麻官》,描述了主角唐成对自己苦读诗书进而成为进士的过程。进入民国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压力,樊粹庭等一批知识分子创造出一系列新戏曲,如常派的《花木兰》等剧目,将花木兰这一文学形象刻画成为抵御侵略的样板。在各类剧目的空间设定方面,主要确定在河南当地,剧中的各类典故也都是以河南常见的各类典故为主。如花木兰的故居在商丘市虞城县,《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包青天》都是以河南最为繁盛的宋代为背景,设定的空间也不外乎于开封及其周围的各个地点。

——摘编自武强《河南豫剧剧目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戏曲被搬上银幕。195610月,《花木兰》搬上银幕,标志着豫剧电影诞生。拍摄电影时,主要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忠实记录。“文革”后,豫剧电影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1979年,豫剧《七品芝麻官》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吹响了新时期豫剧电影百花争胜的号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计划经济体制调整,原有戏曲电影生产模式被打破。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逐渐走出凋零状态。豫剧电影工作者保留豫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加大电影技术运用以展现剧种自身优势,更注重演员内心体验,呈现诸多舞台上无法呈现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张青飞《豫剧电影的历史及艺术嬗变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剧剧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电影曲折发展的原因。
2024-04-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灶神贴于家家户户灶壁正中。腊月二十三张贴,以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决定对文化教育进行改革,改造灶神就是其中之一。

图1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发行的历头灶神

说明:旧灶神中,正中间为灶婆、灶公正面胸像,灶公神像作为主神略宽于灶婆,两人官袍加身,神光护顶,肃穆祥和,注视观者,充盈整个龛内空间,位置显要。梁柱之侧剩余的两个狭窄空间,是灶壁后的厨房内室,各有一妇人半侧身,于案头忙活炊事。地面居中摆着一座聚宝盆,左右两侧分别站着持荷仙童和端宝盒仙童,童子两侧是财神。上方正中绘一座云端宫殿,左右三道神光。两旁各有一童子挥舞双臂,骑马飞奔,甚为欢快。表格左右各有一条神龙飞升。整幅画充满神秘宗教气息。


图2建国初发行的《民主家庭》

新历头灶神

说明:新灶神《民主家庭》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扛锄头、斧头,都在持书阅读。历头部分居中的是五角星,左右斜插五星红旗。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摘编自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革发生的原因。
2024-04-23更新 | 16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高等学校由1953年的181所发展到1957年的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摘编自1957年《光明日报》

材料二   195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调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护教育主权的特点。
2024-04-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评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