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爆发了……但是由于各级干部、党员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的抵制、抗争和斗争,这场政治运动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重重干扰而顽强努力,在工农业、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进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这场“政治运动”的名称。这一时期“在工农业、国防和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一定进展”,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4-04-2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894年间中国民族企业分布情况(部分)(单位:家)

地区产业

上海

广东

湖北

四川

山东

其他地区

合计

矿业

3

2

8

13

纺织

14

88

3

1

3

109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高达到85%,工业产值增长了两倍,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同时,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轻重工业均迎来快速发展期。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尽快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并分析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邓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学家。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1958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推荐邓稼先出任中国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在接受任务的当天,他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今后全靠你了。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随后,他带领一批大学生在大西北的戈壁滩,借助手摇计算机等简易设备,测算出原子弹模拟爆炸的全部参数。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1963年,邓稼先主持氢弹的理论设计和研制。1979年,在一次空投试验故障中,他因检查核弹碎片而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20世纪80年代初,在得知美国恢复发展中子弹的信息后,邓稼先又开始新一代核武器的研究;1984年,他成功指挥了中子弹的爆炸实验。1986年,临终前的邓稼先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有关发展核武器的建议书,提出我国今后的核试验要从大气层、外层空间转向实验室模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摘编自许鹿希等《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对中国核武器建设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等科学家先进事迹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2023-05-0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届高三三模(5月质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海军装备援助、技术援助和人员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中国海军外交在这一阶段还表现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向坦桑尼亚赠送数艘巡逻艇,与阿尔巴尼亚签订海军援助协定,向巴基斯坦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援助越南建设海军修理厂,以及援助朝鲜的“十三号”工程。

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19784月,法国舰队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海军外交的先河。此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军舰先后来访。198511月,中国海军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个南亚国家,掀开其作为“国际军种”新的一页。2000年,中国舰队访问马来西亚巴生港,吸引当地民众参观达2.5万人次。20025月至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了10个国家。除船舰互访外,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力度,保护航行在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如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此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英国《每日邮报》对此评论称,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

——摘编自张佳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发展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一事发表声明,下面所示为其内容摘录: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我们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中国发展核武器也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打破核讹诈和核威胁,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

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还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出并恪守这一承诺的核武器国家。中国从未在境外部署过核武器,也从未对别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

我们衷心希望,永远不发生核战争。人类既然能在二十世纪制造出核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消除核武器。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末我国暂停核试验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表关于停止核试验的声明有何意义。
2022-12-2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理解。
2023-11-09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福建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9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就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1959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中若干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指出我们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国防建设给予重视。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基本建成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强大军队,是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上第三支强大军队。

——摘编自齐德学、丁伟《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浅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军在建设指导思想上实行过三次战略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迅速完成了从战时体制到平时体制的转变,正式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指导方针。第二次转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家安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增加,我党、我军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立足于战争,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全国、全军基本处于一种临战状态。第三次转变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个判断成为党和国家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依据。同年,军委扩大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大决策,把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江泽民于1993年确定了新时期的战略方针,1995年提出军队建设要实行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转变”,这是第三次战略转变的继续和深化。

——摘编自赵一平《试论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我国建军思想出现的三,次战略性转变的国际背景,并总结这一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材料二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规划模式。“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该规划提前完成并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久春等《“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技“陷入停滞”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划实施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2021-04-29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六校(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181次组卷 | 54卷引用:福建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高一上学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朝中后期涌现出一些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一定突破的科学巨匠,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置遗忘。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成就表

时间

主要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①(名称)发射成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1983年

中国“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②(人物)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材料三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邓小平文选》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
⑵填写材料二中空格部分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019-12-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