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防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线建设中的青年选择

材料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至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借助三线建设参与者的口述对三线建设时期政治动员实效进行个人口述反证可以发现,三线建设参与者对当时政治动员的认知、解读以及响应动机突显出较强的青年群体特征。三线建设政治动员口号有效建构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充分尊重了青年的主体性,极大激发了青年的政治效能,其与青年群体特征的叠加合力是促成三线建设成就的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是动员青年从一线城市迁往艰苦的三线地区,甚至是搬进丛林与山洞之中,访谈中我们发现支撑他们最初选择以及半个世纪后回忆时依旧充满自豪感的主要来源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为地方发展作贡献。有被访者回忆当时参加三线建设是需要写申请的,被批准的条件有三:第一是要政治过硬,第二是技术过硬,第三是身体素质过硬,“不是任何人说你想来就能来的”“因为在那个群体里边,我算最年轻的,而且文化层次最高的,所以就把我调出来叫支援三线”。

——摘编自时昱《政治动员中的国家叙事与青年选择——基于贵州三线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调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三线建设中的青年选择”为主题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4-11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档案,基本以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天文学档案、数学档案、地理地图档案、水文档案、手工业档案、建筑工程档案等八个门类作为基本体系。从科技档案的载录形式看,宋代的科技档案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文书档案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以奏议类档案最为繁多。

——摘编自高雪华、王云庆《宋代科技档案的特点》

材料二   196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颁布后,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苏联提供的关于研究性反应堆、核燃料工厂以及试验场设计方面的初步资料和从国外公开的文献中获得的初步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规划》吸取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面赶超”的教训,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赶超”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早在1958年,《人民日报》就发表评论:“只重视发明创造、不重视推广的现象,以及只埋头钻研,不重视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就这些问题,《规划》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鼓励研究机构自己办车间、办工厂。

——摘编自崔永华《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技档案发展到巅峰的原因及宋代科技档案反映的科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十年科学发展规划(1963―1972年)》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这十年期间我国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我国科技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奠基阶段(1949—195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天津大学的成立开了院系调整的先河。合理进行科技布局。
成熟阶段(1956—1966年)
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成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航空工业委员会。制定《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停滞阶段(1966—1976年)大批科研机构被撤销,大量科技人员遭到批判、迫害,科技事业遭到摧残和破坏而出现了大倒退。
重大变革阶段(1977年至今)恢复高考制度。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摘编自高建明《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及特色》


从上表中提取一条有关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对其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说明”须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说天文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切入点,那么物理学就是近代科学的核心领域,而近代的各种力学理论和实验又是触发物理学革命的关键。参与这场物理学革命的大师们,从理论到实践,为近代科学奠定了一个全新的传统。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科学技术视为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毁约的困境下,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科技并促进自主研发,果断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董志凯《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物理学革命的重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郭永怀(19091968),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专家,“两弹一星蒙誉勋章”获得者。他是唯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涉及的科学家。1939年,郭永怀等人接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留学通知,从此,郭永怀开始了长达16年的留学生涯。后来,他辗转来到美国,师从冯卡门,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避免美国以掌握重要资料为由阻挠回国,郭永怀烧掉了十几年来写成的手稿,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11月回到祖国。经钱学森推荐,担任了刚成立的核武器研究院的制院长,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中,为核弹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198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组重要数据,急于搭乘夜班飞机回京研究,在途中不幸遇难。在生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和警卫员用身体保护了了国家机密的安全与完好。

——摘编自《郭永怀:“两弹一星”无勋中的烈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永怀参与祖国核武器研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永怀事迹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2021-03-1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60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60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材料二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