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2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019-06-13更新 | 243次组卷 | 3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州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因为安徽最早
A.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05-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首创包产到户的小岗生产队所在的安徽凤阳县,长期以来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一点粮食,国家先后补贴拨济1.9亿公斤粮食,但在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

材料三: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指出当时中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3)材料三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经济存在的什么问题?他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2019-05-2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派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
B.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6 . 1977年6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大力支持、推广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材料表明万里的主要贡献是
A.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C.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D.加速农村改革新道路探索
7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分批实行土改的准备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至1952年底,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到1953年春,除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材料二:下图为“农民申请加入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在淮西平原一个叫小岗的村子里,18位农民秘密地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这份契约寥寥数语,生死攸关,不仅关乎个人,甚至关乎一个时代——“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了这片沉睡大地上震撼世界的一场惊天巨变,而且长达四十年,至今未曾停歇。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以上三个时期生产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2)材料三18户村民的举动一直影响至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改革的影响。
2019-05-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从农业合作化道路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多次探索,对这些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9 . 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10 . 民谣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这个民谣反映了
A.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B.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
D.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