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材料二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三   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会议确立了什么指导方针?在农村和城市又分别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2﹚依据材料二,“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 . 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
A.山东和山西B.安徽和四川C.河南和河北D.江苏和江西
2020-12-07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普通班)
3 .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中国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2020-10-21更新 | 309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如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A.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B.“科教兴国”的战略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阐述D.经济特区的构想
5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20-07-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第二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6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2020-07-11更新 | 5560次组卷 | 8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中记录过:“1979年春,少数地方的农村社员开始自发隐蔽地实行包产到户。1979年3月国家农业委员会邀请七个省的农村工作部门和六个县的负责人座谈,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包产到户,争论的结果是规定除深山、偏僻的孤门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政府的该项规定
A.成为复原底层历史全貌的直接依据B.客观上使包产到户的范围悄然扩大
C.推动了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说明在突破发展中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8 .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从土地中‘溢出’,在票据经济的禁锢下,他们无法进城,于是‘洗脚上田’,开始在城市之外‘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从事各种非农产业。”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参加“一五”计划建设
B.计划经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D.包产到户使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材料三 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10 . 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粮食产量快速增长,1984年,基本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为了深入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我国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C.逐步开放沿海城市D.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