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主要内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两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2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阶段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些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解决农村人地矛盾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3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2-12更新 | 1185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线上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我国许多重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二   下表为《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中《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主题词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超英国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们是怎样“走向”改革开放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材料三 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局动荡、百业凋敝时,过剩的劳动力回流到农村和农业部门,加剧小农家庭人口资源紧张关系的同时减轻了城市商品经济吸纳就业的压力。待外部制度调整到位、百业待兴之时,小农家庭过剩劳动力再次流出,但是,这一调整过程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完成。不利气候因素长期大面积影响农业生产,或者王权未能及时控制吏治腐败、官僚豪强兼并土地辶势,或者遭遇外部侵略之时,这些外部非经济因素往往交织在起共同作用,导致小农家庭不堪重负土崩瓦解,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和王朝更替。

——摘编自温铁军《理解中国的小农》

材料二 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家庭在调整社会资源方面的功能,并说明“这一调整过程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2019-08-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10 .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进城务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