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旱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种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哪一国际组织?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2 .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84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78—1984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并指出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趋势?
2020-12-1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3 . 建国后,农业生产责任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包产到户也许是农村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强有力的支撑,因而在现实实践中无法获得“通行证”。包产到户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影响了国家工业化计划的顺利实施。再加上国家最高领导人强调农村集体化,认为包产到户会产生资本主义,导致两极分化,因而对于“单干风”的分田到户并不支持。多种原因的相互交织,致使包产到户在新中国初期虽然萌芽并得到初步发展,但是最终没能得到贯彻和实施。

——姜建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夭折原因再探》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简明党史知识》

材料三   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4年中央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0世纪六十年代农业集体化的具体组织形式。据材料一,归纳当时未能贯彻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大集体时期在土地所有制上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具备了哪些条件?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0-07-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84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78—1987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和科技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趋势?
2020-07-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曾经向苏维埃政府提议,要求政府在收集粮食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明确地知道需要交出多少粮食后才能从事经营。为此,列宁指出:“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表明,在决不离开革命道路的条件下,我们准备改变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

——许蓉《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探索》

材料二   农民的抗议运动甚至暴力运动一浪接一浪。特别时期需要特别手段,于是罗斯福暂时放弃了美国奉为圭臬的“自由放任”政策,1933年5月通过《农业调整法》以给予农民补贴的形式让农民的一些土地退出生产.1933年6月通过《农场信贷法》授权建立两组新的信贷机构给农业生产者提供货款.,1938年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生产者在受到干旱、洪水、冰雹、大风、冻灾、雷电、龙卷风、病虫害和其他诸如此类不可避免的原因所造成的损失时,可以得到相关补偿。

——杜芳、乐波《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78年秋,安徽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旱。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挨批、挨斗、坐牢的风险,分田包干到户,翻开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充分发挥我国几亿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经济政策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以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标准。

——吴太胜《党执政以来领导新农村建设的三种政策设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苏俄农业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农业政策调整体现的经济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小岗村在农业改革史中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我国农业经济政策调整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政策调整的认识。
2020-08-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稳步推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速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一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   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接——编自萧国充、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一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7 . 《人民日报》社论被视作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勾画着时代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是十三大后全面贯彻大会路线的第一年。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抓住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带动其他工作。新的一年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所谓“更深的层次”,就是说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农村要深化第二阶段的改革,进一步调整城乡经济关系,使农业和乡镇企业都有更大的发展;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重点是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多出效益、商品、人才、经验。对外要更加开放,外贸体制改革要迈出一大步。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将继续推向前进。

——摘编自198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材料二   1992年,是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一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国内市场繁荣活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大关。外贸进出口增长幅度也很大。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的内在活力和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像涌泉一样迸发出来。

——摘编自199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十三大以后在哪几方面开展了“更深的层次”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第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人民日报》社论中汲取的改革智慧。
2019-06-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8 .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二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概括突破“禁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指出材料二中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哪一年全面展开?指出其中心环节是什么?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概括指出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步骤。

(4)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2018-05-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在探索中延伸,在曲折中发展,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进行了科学回答和积极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马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基本性质和本质要求,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荆世群《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的经济基础,并简述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2023-02-2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