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有学者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结合所学,推知与这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B.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C.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
D.解放战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 . 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时代变迁的影,受制于诸多因素,又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   国会于1938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
3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6-12-12更新 | 1321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补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是近现代中国富强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推手。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2002)》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内部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该战略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家庭费用分配百分比(%)

分类食物房租衣服燃料杂项
中国58.95.37.312.316.2

——整理自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

材料二   1980年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农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生存型
消费
食品61.7887.9857.7858.8158.6249.1370.3545.4841.0933.05
衣着12.339.707.776.855.755.826.025.96
居住13.8718.2417.3513.9015.4714.4919.0620.88
发展
享受型
消费
交通通讯0.3712.021.761.442.585.5729.659.5910.5212.61
家庭设备2.535.105.295.234.514.365.345.92
文教娱乐5.123.915.377.8111.1811.568.3710.51
医疗保健2.102.433.253.245.256.587.449.17
其他1.971.130.741.763.142.132.151.89

——整理自王小华等《习惯形成与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验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民家庭消费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0年以来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近代以来农民消费变化的启示。
2023-08-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农民的变迁就是新中国发展、进步、成长的缩影和生动映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变迁

视角农民的变迁
生产方式由分得土地时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统一经营
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是现代文明慢慢渗透到农民生活中的过程
阶层结构从单一的政治分层为主的阶层结构逐渐向以财富、权力、社会声望等为主的多元社会分层的过渡
社会流动由新中国初期的无序流动向人民公社时期的停滞、凝固的转变
社会心理从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到被政治化运动所限制下的个体意识的缺失,从对民间神灵的崇拜转为对领袖的崇拜,从求富的心理到均平心理的转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变迁

视角农民的变迁
生产方式由集体生产到家庭经营的转变,家庭成为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家庭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下的生活状态,正在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型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
阶层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在从单一同质性的阶层结构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称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多元异质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农民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逐渐增大
社会心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其社会心理也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状态,既有现代性的民主法治意识,又有传统道德观念;既有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又有传统小农的自由懒散

材料三 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公民化和国家的法治化潮流不可阻挡,农民也将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当今中国,农民似乎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承载者,意思是说,农民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现代化过程中,种种问题均由农民这个主要的社会群体来承担。中国农民将走向何处?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张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变迁及走向》(2013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社会流动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流动、阶层结构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变迁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你认为其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2023-10-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