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立法情况
1848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
1900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改革”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在英国革命中,王党阵营中几乎全是国教徒,议会阵营中几乎全是清教徒,所有支持国王的人都信奉国教,所有反对国王的人都不信奉国教……从社会成分看,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无论哪一派力量在战争中获胜,对社会来说都不会造成变化,原来那个社会都会被保存……英国通过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了一种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

法国革命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因此如果王权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革命等于没有发生。可是如果第三等级胜利了,那么整个社会就都被颠覆了,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这意味着法国革命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殊死搏斗,要么全生,要么全死。而革命的结果恰恰是第三等级胜利了,于是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后来第三等级又分开了,每一个阶层都有它的要求,于是在革命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事件。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中国模式就是对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其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国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子模式:“国民”经济,体现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有国家政府的控制,也有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和自由流动;“民本”政治,体现中国独特的政治模式,主要包括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行动;“社稷”体制,体现中国独特的社会模式,是联通家庭、社区(单位)和国家的精神纽带与社会组织形式。此外,中国还拥有深厚的外交传统,颇具特色的“中国外交模式”也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概括伯里克利统治下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希腊古典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和建筑艺术成就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从阵营划分依据方面指出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区别。结合所学,对英法等西方国家形成的“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做简要评价,并指出英法两国体制的不同类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说明“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在农村改革历程中的体现。
2023-12-2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5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