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三角贸易关系主要是指英国、印度、中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三角贸易商品流向为英国将本国生产的工业品输往印度,换取在印度当地种植的鸦片,然后将鸦片输往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等,从而形成贸易循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英国工业品无法在中国打开市场,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活习惯的改变,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英贸易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为改变这一现状,阻止白银外流,赚取巨额利润,竟私自将鸦片偷偷运进中国。

——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 一个充满生气的资产阶级政府将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体系的逐步构建,中国越来越被纳入世界经济框架中”。辛亥革命后地位陡然提升的资产阶级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潮流,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宣传,奖励实业团体,在全社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运动。这一思潮为新的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社会基础,在北洋政府中一批著名工商界人士担任了农林、工商、财政、交通等经济部门的要职,在他们的主持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对外贸易的法令法规,这些法令与法规制定的缘起都是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减少进口,增加输出,从而达到贸易顺差的对外贸易目标。

——摘编自罗红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践中不仅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而且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从相互增强、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逻辑来对待政府—市场关系。我国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流动和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力量凸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连续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完善经济政策法规、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体现出对政府作用的强调。

——摘编自高帆《新型政府—市场关系与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机制》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概括“亚洲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口号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制度层面开展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表现,并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2024-05-14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二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西北局提出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分歧,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首先发言,有一些中间人士政府委员赞同他的意见,但与会多数政府委员不同意其意见,纷纷发言,坚持尽力维护佃租农民和借债人的权益。经过民主协商,文件吸收了李鼎铭等人的意见,并顺利颁布实施。

——摘编自李维汉《回忆与研究》等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解决“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问题,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导致近代中国农村衰落的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此后则通过农业合作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取消农业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加持下,农村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钱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制度探索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建立后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并分析该法律实施的意义。列举改革开放后国家为农村发展采取的政策。
2024-0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选考)历史试题
2024高一下·浙江·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政府出台《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法律,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日本政府投入资金,引导支持各地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德国上世纪50年代乡村更新主要集中于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后转移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1970年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政府投入20亿美元成立建设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80年代以后政府逐步从中退出,新村运动完全由民间主导。西班牙首创休闲娱乐功能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特色建筑改建成酒店,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发掘休闲娱乐项目。

——摘编自朱红根、宋成校《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农业却因为受到土地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并且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留守老人从事的家庭农业。据统计,2016年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仅占全部村庄的32.3%,截至2017年农村每千人拥有4.28名卫生技术人员,不到城市的1/2。

——摘编自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根据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特点和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立法情况
1848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
1900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改革”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在英国革命中,王党阵营中几乎全是国教徒,议会阵营中几乎全是清教徒,所有支持国王的人都信奉国教,所有反对国王的人都不信奉国教……从社会成分看,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无论哪一派力量在战争中获胜,对社会来说都不会造成变化,原来那个社会都会被保存……英国通过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即光荣革命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了一种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

法国革命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因此如果王权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革命等于没有发生。可是如果第三等级胜利了,那么整个社会就都被颠覆了,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这意味着法国革命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殊死搏斗,要么全生,要么全死。而革命的结果恰恰是第三等级胜利了,于是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后来第三等级又分开了,每一个阶层都有它的要求,于是在革命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暴力事件。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中国模式就是对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其基础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中国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子模式:“国民”经济,体现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有国家政府的控制,也有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和自由流动;“民本”政治,体现中国独特的政治模式,主要包括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行动;“社稷”体制,体现中国独特的社会模式,是联通家庭、社区(单位)和国家的精神纽带与社会组织形式。此外,中国还拥有深厚的外交传统,颇具特色的“中国外交模式”也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年》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概括伯里克利统治下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希腊古典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和建筑艺术成就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从阵营划分依据方面指出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区别。结合所学,对英法等西方国家形成的“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做简要评价,并指出英法两国体制的不同类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说明“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在农村改革历程中的体现。
2023-12-2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和国晚期,庞培最终占领并摧毁海盗的所有要塞,在三个月内基本平定地中海地区的海盗,之后20多年内海盗没有大规模进行海上劫掠。庞培非常重视撒丁行省的粮食供应,奖励撒丁岛托运人公民权。罗马城的粮食供应依赖海港,将来自地中海的物资转运到台伯河的码头。港口设施为粮船停靠、粮食的卸载、储存提供了便利。为此,罗马修建和改建了普特奥利港和奥斯提亚港。

——王茹《共和国晚期罗马城粮食短缺及解决措施研究》

材料二:19501953年,我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均为初级产品,1950年、1951年和1952年粮油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0.4%43.4%47.3%;土产畜产分别占了32.8%23.6%25.8%1950年粮油食品出口额为2.79亿美元,1952年达到389亿美元。当时需要进口的物资较多,但可供出口的产品并不多,粮食首当其中担当了大任。1953年出口的粮食中,出口苏联大豆20亿斤,主要用于换回机械设备,出口锡兰5.4亿斤用于换橡胶。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换取了宝贵的外汇。

材料三:1985年我国粮食净出口271万吨,1986年净出口181万吨。但随着粮食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价格政策的调整,粮价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刺激有所减弱。其中,粮食统购加价政策改为粮食合同定购价格,合同定购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加上粮食市场价格回落,农民粮食出售价格实际上是降低了。由于经济作物比较收益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种植结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出现下降。1987年粮食回到了净进口的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保障粮食贸易举措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粮油出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粮油出口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成因。
2023-12-14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有关史志记载,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现象:“八分桑柘二分禾,万顷池塘错犬牙。白手生涯人自给,缎丝采叶捕鱼虾”;“禾田多变塘基,莳禾之地,不及十一,谷之登场亦罕矣”;“境内无稻田,仰籴于外”;“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

塘泥是桑基的主要肥源,每年冬季塘鱼起捕,干塘后把塘泥运上桑基作肥料。栽桑养蚕,蚕沙(粪)施入鱼塘后,既起肥料作用,又可作为鱼的直接饲料。“桑基鱼塘”造成生态的良性循环,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很快在太湖地区推广开来。

——摘编自邢湘臣《从“桑争稻田”看明清发展“桑基渔塘”的必然趋势》

材料二   江苏吴江县历来是我国著名的湖丝产地,蚕丝收入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1929年,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弦弓村组织村民成立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村民共入股集资753股(每股20元)。合作社社厂合一,由理事会进行管理,生产技术由女蚕校师生负责。丝厂生产分剥茧、煮茧、缫丝等8个职能部门,共有坐缫车32台,招募本村女工80余人。女工采取计件工资制,按劳取酬;原料茧由社员提供,据合作社章程按质论价收茧。丝厂经营以自缫自销为主,年终结算时社员获得丰厚的红利。

——摘编自周德华《中国首家农村股份制合作企业——开弦弓丝厂》

材料三   1929年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将弦弓村(江村)丝厂的创办称为“中国农村工业中大改革方案的先驱”,是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想,是将现代机械引入农村的伟大变革。他认为,“国内许多轻工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到都市中去,才能提高技术,把加工业放到原料生产地,有着很多便宜”。1981年,费孝通再访江村,江村的家庭工业开始复苏,家庭副业的收入占到了个人平均总收入的一半。1983年底,费孝通以此写出《小城镇再探索》首次提出“苏南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引人瞩目的成长模式之一。

——摘编自吴晓波《跌宕一百年》

(1)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江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弦弓村丝厂的生产经营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费孝通高度评价的江村模式的历史意义。
2022-12-28更新 | 257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9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8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监督举发)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种社会结构因秦的统一和汉承秦制而长期延续。国家积极推动改造乡里社会秩序,重视依法治民、以德化民。察举制推行使得乡里民众注重自我人格完善,自觉保持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与乡里社会在政治层面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的成功对接。而当时土地买卖的相对自由,使财产集中加速,其中的部分“齐民”成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乡里豪民。东汉末年,编户民不断向豪民屈从,甚至沦为了依附民,不少豪民以村屯坞堡的形式控制基层社会人口,乃至与国家相抗衡。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随着宋代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许多外姓人因租佃田地、迁居等各类原因而进入了同姓同宗的聚落,乡村社会关系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村落社会关系。因此,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在理学影响下,宋代儒学发展出“士君子之生斯世,达则仁天下之民,未达则仁其乡里”的新境界,促使一部分士绅尝试构建基层社会,乡约应运而生。《吕氏乡约》通过“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确保达成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与习俗之间的空白,它携着大宋文化的厚重蕴藏,浸润了中华大地。

——摘编自陈少华《宋风流韵》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3.3%提高到17.9%,工业化率则由19.8%提高到44.3%;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比从46.9%增至72.2%,农业占比从53.1%降至27.8%;同期,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比从62.7%降至43.1%,重工业占比则从37.3%增至56.9%。

——郭旭红《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乡里社会人口管理的概况,并提炼秦汉时期乡里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简析“乡约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阐释《吕氏乡约》“浸润了中华大地”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概述1978年以来中国提升乡村发展的重大举措。
2023-04-08更新 | 327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