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将全面战争的概念应用于国内冲突,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取粮食,确立定额分配制度,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并要求每一个人都出去工作。到1921年春天,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到1926年,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同时农民生产了差不多和战前同样数量的谷物,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著《西方社会史》

材料三   柯立芝(19238月至19293月在任美国总统)说:“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在危机期间,胡佛总统拒绝救济失业者,他认为用政府拨款救济失业者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为了扭转形势,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许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1930年代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国会再不能像新政以前那样独立行使自身权力,且各州政府明显服从联邦政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和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并分析其国家治理调整的共同原因。
2022-07-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引发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经过反复权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1955年7月后,农业合作化形成高潮·.....当时的统计材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参加合作社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其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业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农村“深刻的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改革综合试点。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一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 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同年,航空工业第一支股票“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为改变这种形势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因素。
2023-02-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年,万里担任安徽省第一书记,指出农业生产当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是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人的积极性,一切无从谈起”,并亲赴小岗村调研指导工作。1978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万里公开提出对“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万里调任中央担任副总理并分管农村工作,在1982年的农业书记会议上讲道:“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万里的推动下,1984年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1988年万里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万里的提议下,1992年全国人大修改了1982年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写入了宪法当中。

——摘编自李云鹏《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里农村改革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特点。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任答2点即可得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世纪末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据《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时期文献主要内容
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1937年8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减租减怠,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10月《中国十地法大纲》“废除一切鲍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够人口统—平均分配.....”

——据减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

材料三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细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据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2年的苏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异同。
8 . 农业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在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9年,农工商部奏准颁行了《推广农林简明章程》,规定各属官员对农林事业要因势利导,量加董劝,“总以境内所有荒地一律垦辟为要义”;凡绅民集股合资筹办农林,若果资本不继、周转为难,地方官查实后应酌拨公款,量予补助;其成效卓著者,“即从优奖励:或缮给匾额,或给予功牌奖札,或酌予虚衔、顶戴,或按照异常、寻常劳绩咨部汇案奏奖”。绅民承领荒地、荒山,地方官在厘定税则时,应“优加体恤”;对于民间农林产业,地方官应“切实保护,如有刁绅劣衿、势豪地痞、奸胥滑吏从中阻挠侵占,以及蹂躏禾稼、砍伐树木等事,一经业主禀报,应即立予究办,按律严惩”。

——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进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交通事业,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按照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就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和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影响。
9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l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从哪一年开始全面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3)材料三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根据上选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   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并以史实说明这种“转变”产生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后来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
2022-04-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