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

材料二   大包干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材料三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农村所有制形式有何特点?
(3)材料三图中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2019-09-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高级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部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摘自《新华网》

(1)指出材料一“包干到户”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本质。
(3)小岗村和南岭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2024-03-1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地点资本雇工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l万元700人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天津7万元10人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宁波5万两400人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广州15万两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上海5万两800人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2019-05-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民族交融˙民族抗争˙民族振兴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儒家经典)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他经常在清微堂、苑堂给群臣讲经,或亲临皇宗学“亲问博士经义”,即使在巡察、征伐途中,也同大臣在车上谈经论典,不肯停辍。489年,孝文帝立孔庙于京师;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495年,孝文帝亲祠孔子庙。孝文帝敬重大臣刘芳的儒学功底,主动与之联姻;一代大儒高允博通经史,多年参与孝文帝的军机大事,晚年还为孝文帝议定律令,因此常受孝文帝的赏赐与恩惠。

——摘编自李世龙、刘惟《北魏孝文帝治国思想述论》

材料二

史料

亮欲都燕,先遣画工写京师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画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

——《日下旧闻考》

说明《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编纂的有关北京史的书籍。材料大意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想迁都燕京(今北京),先派遣画工详细绘制北宋都城东京的图样,要求左相张浩等人按照图样修建都城。1990年,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考古研究证实其结构特点与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规定要求基本一致。《营造法式》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有关建筑营造规范的书籍。

材料三   1938年7月,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举行大规模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影响最大的是“七七”献金。武汉各界民众对献金的反应十分热烈。短短5天内,参加献金的达50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100万元。“来献金的人中,有工厂的工人,有郊区的农民,有船员,还有人力车夫、店员、小贩,甚至还有乞丐”。“乞丐教养所全体乞丐绝食一日,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献。这些感人的事例真是成千上万!劳苦大众捐献的这一点一滴的血汗钱,这不是钱,是他们对敌人的仇恨,是对胜利的希望!”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序号意义非凡的“第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史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小岗村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村”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卖纽扣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如愿以偿地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1987年,美国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

——摘编自吴颖《40年改革开放之路,40个意义非凡的“第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尊崇儒学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两则史料的类型,并根据史料的内容进行互证,得出相关结论。
(3)提炼材料三中史事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并指出该史事的背景。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史事(写出序号),分别说明其意义。
2024-03-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2019-01-21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6 . 经济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富强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结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千到户。
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1 400 多亿美元,提高到 2004 年的 1.65 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 1978 年到 2004 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 WTO 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 1.2 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四个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并分析对外开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

材料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
2023-04-14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2018-05-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他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lài)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民国四年(19154月,张謇、张詧(张謇三哥)等成立大赉股份有限公司。大赉公司业务以种植开发农桑、棉花等当时外贸、内需紧俏经济农作物为主,公司集股章程提出:合资本之力,齐民扩业;一为国家增岁入之资,收本富之利;一务使公司获最优之利,庶他州县易于兴起。大生纱厂入股,当地实业银行,几以全部股本,经营垦植。鉴于当时日本棉商成为大生纱厂竞购的强劲对手,威胁着大生的原料供应乃至企业的发展。张謇主张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摘编自王其银《张骞创办大赉公司的历史影响》等

材料二 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3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工业化初期规定在土地归农户所有前提下施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农业发展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等,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多元经营,农业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叶伟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赉公司的经营方式及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意义。
2023-04-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五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贵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政策,实际上还是一个调整的政策,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个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生产队的自主选择权,后来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获得了高层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几方面得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这三方面都得利了,所以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期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