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   明文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59年年初,中共中央要求各地招工计划必须报中央批准,严格禁止从农村招收工人。

同时,中央决定精简下放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根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被精简的对象主要是19581月以来来自农村的新职工。经过三年艰苦的精简工作,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

——摘编自《户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汇编》等

材料二   1977-1979年,得到平反和落实政策的干部职工中,除了那些已经去世和因年老体弱退职的之外,很多人恢复了公职和城市户口。据统计,这些人约有85万人。19841013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即国发【1984141号)。《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通知》发布之后,受到了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的响应。据有关统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到1986年年底),全国办理集镇自理粮户口的达1633828户,即4542988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两个时期中央实行不同户籍管理政策的原因。
2021-11-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数据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关于图中①、②两个阶段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①段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B.农民失得土地所有权促使②段农业生产发展
C.①②段农业生产的提高都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D.①②段农业生产提高都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农村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4 . 【现代中国农业】

下表是中、美、法等国谷物生产量比较表

国家总产量(万吨)每公顷产量(公斤)人均产量(公斤)
1981年2008年1981年2008年1981年2008年
中国325024810027345535326363
美国39332403773697662511431328
俄罗斯1053914052388704750
加拿大515556032344338818271682
法国46567009463272939671130

——据《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1950-1982》《国际统计年鉴》整理


提炼材料相关信息,围绕中国粮食问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1-06-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统计图,对图中粮食产量数据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制度变化促进粮食持续增产
B.多维因素共振引发粮食产量变化
C.阶级斗争并未影响农业生产领域
D.生产关系调整顺应现代农业趋势
6 .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比较表(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中,对以下表格信息的理解准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
B.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C.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完善
2017-11-24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8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7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B.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
C.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极度短缺D.粮食出口扩大使得内需不足
2021-03-0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到1981年3月, 徐州、扬州、镇江等6个地区统计,已经有75.8% 的生产队,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主要有“定额承包,超包全留,自主分配”、“定额承包,超额分成,计件工资”“定额承包,超额提奖,固定工资”、“定额生产,超额奖励,利润分成”等。这些举措
A.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B.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C.丰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D.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9 . 据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985 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到1222.5万个,比上年增加616万个;企业职工人数增加到697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14%提高到19%。到了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生产总值。这主要反映了
A.农村经济实现多元发展B.全国弃农经商现象十分普遍
C.自然经济瓦解趋势明显.D.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效果显著
2020-06-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许昌平顶山济源高三第三次(5月)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


时期耕地面积(亿亩)粮田面积(亿亩)人口(亿)人均粮田(亩)粮食亩产(公斤/亩)人均占粮(公斤)
战国末期0.90.850.24.26108460.5
西汉末期2.382.240.63.76132496.5
唐朝2.111.990.533.76167628
宋朝4.153.91.043.75154.5579.5
明朝4.654.21.33.23173559
清朝中期7.276.183.611.71183.5314

——据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农产品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海关报告显示,历年出口的农产品占出口货值的比重,1873年为2.6%,1893年为15.6%,1903年为26.8%,1910年为30.1%。同时,晚清政府对进口西方米、麦、五谷免税,使洋米洋面得以在中国乘势倾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挤占了粮田,以及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这都影响到近代粮食生产,导致粮食短缺。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均占粮仅为21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粮食生产的情况,并说明晚清粮食生产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后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2020-04-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