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2019-04-15更新 | 15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7届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历史试题
2 .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等人提出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该原理强调,个人或利益集团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而自发组织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但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补充。该原理较为适合解释我国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推广
C.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
3 .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2019-01-30更新 | 618次组卷 | 44卷引用: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 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所采取的行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9-01-30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普通高中高三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模拟(一)历史试卷
5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2019-01-30更新 | 2682次组卷 | 5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6 .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2019-01-30更新 | 875次组卷 | 50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中共中央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B.农民获得了土地买卖的自主权
C.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取代
D.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 .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

——摘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为其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018-10-15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9 . 1978年I1月24日晚,凤阳县小岗村l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一事件
①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②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响应
③产生了第—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
④作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 . 春联作为一种民俗也能证史,下列春联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真实写照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政策条条暖人心,果实累累富家庭
D.解放全中国和平建设,创造新社会富强康乐
2017-10-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东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