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2024高一下·浙江·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政府出台《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法律,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日本政府投入资金,引导支持各地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德国上世纪50年代乡村更新主要集中于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后转移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1970年开始的韩国“新村运动”,政府投入20亿美元成立建设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80年代以后政府逐步从中退出,新村运动完全由民间主导。西班牙首创休闲娱乐功能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特色建筑改建成酒店,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发掘休闲娱乐项目。

——摘编自朱红根、宋成校《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农业却因为受到土地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并且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留守老人从事的家庭农业。据统计,2016年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仅占全部村庄的32.3%,截至2017年农村每千人拥有4.28名卫生技术人员,不到城市的1/2。

——摘编自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根据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特点和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1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2024-06-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彻底崩溃。继之屯田、营田等国有土地制度也衰落下来。宋代杨万里记述江西吉州一带的屯田:“屯田之为吉水病,三四百年于此矣,十余年来病之中又滋病焉!盖自唐末五代以还,吉水之屯田在一郡为加多,而其租为已重。”据此,屯田租之重,已使屯田的租种者承受不了,以至逃亡而去,屯田为之抛荒。唐代屯田到宋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即从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宋徽宗政和元年,吉州知县上疏:“诸路惟江西乃有屯田非边地,其所立租则比税苗特重,所以祖宗时许民间用为永业。如有移变,虽名立价交佃,其实便如典卖己物。”据此,吉州屯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但佃户们则可以将土地的佃种权“移变”买卖,土地实际上成为佃户们的永业田。宋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出现了“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摘编自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79363日,雅各宾派颁布法令,将国有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在10年内付清款项,613日又将10年期限延长为20年,大批贫苦农民取得了土地。雅各宾派还通过按人口均分公社土地的法令来增加农民占地的份额。成千上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小块土地的主人。革命前约有400余万农业主,到1825年已增加到650余万人,小农开始在法国农业人口中占有压倒的优势,“革命巩固了小私有制”“许多普通的农民……都弄到了土地,并且又借此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地位,甚至雇农也参加分配,这样就上升到了私有者阶级的地位”。法国农民作为一个阶级长期存在,经常站在保皇主义和教权主义的一边,和进步势力作斗争,起了极为消极的作用。

——摘编自金重远《法国大革命和土地问题的解决——兼论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北宋和法国小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北宋和法国小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24-06-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记载了农民对“乐土”“乐国”“乐郊”的向往。孟子认为君王的“仁政”“必自经界始”。东汉何休认为,实行土地均分的“井田制”,能使社会进入“太平世界”。三国时期阮籍构想了一个无君无臣的“太初社会”。陶潜则描绘出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黄宗羲也提出恢复“井田”的政治主张。唐代黄巢起义、宋代王小波等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都是打着“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口号。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指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明确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基本路线是均等实现农民土地产权,建立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作为土地改革的成果,农民土地私有权在1954年宪法中得以确认。党和政府认识到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才能最后解决农民的穷困问题,从一开始以互助组为模式的合作化尝试,到转向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合作化铺开,最终建立了公有制的农民土地权属和使用制度。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申明,无论是土地集体利用还是交由农户家庭分散经营,都只是土地使用权的具体使用方式,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没变。

——以上均摘编自张佑等《实现农民土地产权: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改革的中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人对农民及土地的认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农民土地产权的实现进程,并分析其启示。
2024-06-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历史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1984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腊月·正月……到这儿,(文化站站长)韩玄子记起王才来。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气乎乎地说:“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你们知道吗?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

(公社)王书记说:“这事不好出面干涉哟,老韩!人家办什么厂咱让他办,现在上边政策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呀!昨天我在县上,听县领导讲,县南孝义公社就出现转让土地的事,下边汇报上去,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后来专区来了人,透露说,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

……

(县委)马书记在王才的加工厂里,一边细细观看操作,一边问王才筹建的过程,生产的状况和销路问题。……他当下就对王书记说:“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那眉眼儿还是善善的,质问却使王书记张口结舌了。王才说:“这也全亏公社支持哩!只是我才干起来,咱是农民,没干过工,也没经过商,试着扑腾哩。”

马书记说:“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王才,我得谢谢你哩!”

——摘自贾平凹《腊月·正月》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2024-06-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寻找现代化出路的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把反帝反封建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创设新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多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留学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苏联)等一国或者多国的背景,这对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术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代表会议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摘编自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

材料三   在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材料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现代化内涵更加科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形成了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历史经验。

——摘编自李宗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独特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不同的原因。
(3)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8 . 文化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4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到1898年终刊共发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绘石印画。以下是摘选自《点石斋画报》的作品及其配文。

迎迓李傅相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各国从中劝和。特来电音恳请傅相至东瀛议和。倭主派外务大臣伊藤引舆迎迓。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作于19805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1983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品描述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2024-05-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纪年作为一种计量时间的工具,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了纪年方式的多元化景象。1882年,上海《申报》使用“西历一千八百入十二年”“大清光绪入年”与“壬午”共同标记年份。1895年,康有为创办的《强学报》在首版上增加“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纪年方式。1903年,革命刊物《江苏》则采用了“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来标注时间。

——摘编自张磊、许天敏《重构国族与接轨世界:中国近代报刊的纪年之争》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民国试图用“民国纪元”代替皇帝年号纪年的措施来表明新政府的新气象,并凸显政权的“正朔”,但诸如过年等阴历的习惯依旧普遍。最终,中华民国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与西洋历结合,阳历的“洋历”色彩消退,并变为国民需要遵守的通行历法。

——摘编自朱文哲《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1985年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95%的青年人不愿意种田,67%的中年人希望进入工厂。阴历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而阳历具体到时分秒,于是钟表成为人们主要的计时工具,并不断更新、进步。人们以之来确定自己的上下班时间。精确时间概念、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摘编自王加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结构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纪年法多样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阳历普及的因素。
2024-05-1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元户”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部分农民通过加工农副产品、开展多种经营、搞特色经营等方式先一步富裕起来,由此诞生了众多的“万元户”。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肯定了“万元户”在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吸收大批年青的有知识的“万元户”加入党组织。随着越来越多的“万元户”进入党内,越来越多的党员也变为“万元户”,群众看到“万元户”入了党,更加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都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使中央的农村政策在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摘编自董昊《变与不变: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

材料二 下表为1984年前后,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省市每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

——摘编自何宏权主编《中国万元户》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80年代初期“万元户”现象的认识。
2024-05-14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