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明代中后期,在河南、山东、湖南、陕西、浙江、广东的某些州县已有摊丁入亩的个例,其对清代的摊丁入亩有着深刻的影响。入清以后,要求摊丁入亩的舆论加强,某些地区也继续着摊丁入亩的实践,食盐钞银、匠班银的摊丁入亩也大都先期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无疑为后来的摊丁入亩提供了范式。但摊丁入亩未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正与当时丁额未定有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施之后,要求摊丁入亩的呼声顿起。同时,康熙后期社会上仍留有地卖而丁存、税从人起的现象,赋税负担仍不合理。因此,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史董之燧上疏指出,在明确纳税丁额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摊丁入地,并且朝廷要立法干预地卖丁留的现象。正因如此,广东于康熙五十五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也是最早实行此改革的省份。

——摘编自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

材料二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 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

——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推行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美元垄断地位确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农村到城市”角度列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立法情况
1848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
1900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改革”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
3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北宋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这些都不再适合建城坊了。宋初,由于内城城墙倒塌,以及市场规模和体系的不断扩大,开封已经发长成了一只蜂箱,许多人在此从事商业活动。965年,宋太祖把宵禁开始时间推延到凌晨1点,以鼓励工商业发展。宵禁在100年后完全取消,这就意味着许多商铺可以全天24小时营业。

——摘绵自【德】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 未来五到十年,都市图和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下步,应以要素市场改革推动都市因建设,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都市图是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就有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

——摘编自刘世锦《中国发展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市”的发展的角度概述北宋开封城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与西汉的长安相比,北宋开封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作答:①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并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021-07-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粮食的产量为3088亿斤,棉花的产量为2607万担。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是我国最大的棉布产区,商品率很高。乾嘉时代,苏松布虽主要销往北方市场,其次才销往汉口镇,但每年经由汉口集散分销的苏松布数量仍然可观,并由此形成兴盛且意义重大的吴楚米布贸易。

——摘编自《明清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

材料二   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大冶铁矿和马鞍山及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随之出现了;为了广开煤源,他一再鼓励鄂、湘、川诸省“各该州、县煤户乡民早筹资本,踊跃开采煤矿”;为了解决铁厂科技人才,他兴办各类学校,大量向外选派留学生;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的产品销路问题,他又奏请清政府将正在筹建中的芦汉、粤汉与川汉铁路所需的材料“悉归汉厂自造”。

——赵葆惠《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三   武钢根据党中央发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企业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公司招聘了计划劳资、财务处的处长,矿山机修厂和房产公司招聘了厂长、经理,行政处招聘了43名正副科长,反映都较好。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考核办法,根据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原则,对分配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进。在新的形势下,1997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发起成立武钢股份,股份公司于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改编自《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口在乾嘉时代的经济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论述汉阳铁厂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武钢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改革得以实施的思想理论背景。
2020-09-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9月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6 . 新时期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出台政策与措施推进与深化改革。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摘自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摘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三   关于工业改组的原则和设想:(1)加强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2)改“条条”管理形式为“块块”管理形式;(3)建立经济行政区;(4)改进国家计划工作;(5)扩大地方在经济管理中的权力;(6)发挥工人群众参加管理的积极性。

——摘自1957年赫鲁晓夫《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报告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具体指的是什么?党在新时期的改革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怎样的相似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按下方第①点的概括样式,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每点概括的字数不超过8个字。)
产权明晰 、②         、③          、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并指出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工业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2020-02-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7 . 新中国70年成立来,我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5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宣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自由婚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广大妇女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会工作……1957年,全国女职工由1949年的60万上升为3286万人,是原来的55倍。广大妇女不仅在家庭中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1953年和1956年,有亿万妇女参加了基层普选和民主建政工作。1954年,全国各地共有98万妇女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的173%,有147名妇女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近12%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材料二 50年代以来的工资制)是国家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单个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是国家统一规定,所以一旦工人的工资等级确定下来,便很难变更。……“按劳分配”这项改革原则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决议”。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多种试验在企业层次得以实施,包括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1992年末,政府宣布从1993年开始,弹性工资制将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实行,劳动部将不再控制企业雇用的人数或者企业工资簿上的人数,同时也不再控制技术培训项目中招募的毕业生人数。

——摘编自赵明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工人》

材料三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摘自1988912日邓小平淡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
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工资制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
(3)结合所学,列举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在航天与农业领域所取得的两项突出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邓小平这一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
2019-10-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浙江省十校联盟2019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2019-02-26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1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9 .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10 . 公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通常所称的“殖民公司”,西方正式称呼是特许公司,其活动年代大体上与16—18世纪的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相当……该现象反映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与非洲、美洲和亚洲的贸易的增长,有许多特许公司在世界上的这些地区专门从事商业和其他经济活动。

—王加丰《西方历史上的特许公司》

材料二现代企业按照财产构成可以有多种组织形式。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公司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一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只能是少数,必须经过严格审定。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多少份额比较合适,可按不同产业和股权分散程度区别处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产生的背景和早期殖民扩张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