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百年首钢

首钢,自1919年扎根于石景山起,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百年历程。各个时期在工人中传唱的歌谣,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所处时期

歌谣内容

1919-1948年蒿草半人高,烟囱鸟做巢,黄沙吹满面,野兔遍地跑。总也不出铁,生活没依靠,救国更没招。火车一冒烟,来到石景山。干的牛马活,吃的混合面。鞋子没有底,袜子耍了圈。鬼子刺刀下,早晚一命完。要想回家去,没有盘缠钱。工人天天盼,鬼子早完蛋。
金元券法币票,开支发了一大抱,一斤粮食买不到,饿得肚子咕咕叫,工业救国成口号。
1949-1978年修好旧机车,点燃炉中火,炼出好铁水,献礼新中国!
一天打破两面鼓,两天敲碎三面锣,不是锣鼓质量差,是社会主义建设喜事多!
1979年以来说改革,话开放,工资年年往上涨,做主人,创第一,我为四化多炼钢!迎奥运,大搬迁,转岗分流没怨言,奔赴河北曹妃甸,还给首都蓝蓝的天!海滩新建大钢广,挺进世界500强,炼出一流优质钢,再创首钢新辉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百年首钢与时代变迁”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4-04-02更新 | 14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企业、工业城市及工业集中区域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1950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港全资国有企业,1979年招商局在深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1876年创办的开平煤矿即开平矿务局,1999年改制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


围绕“中国近代工业区的形成”这一主题,从①京津冀地区和③长江下游地区中,选择一处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1-04-11更新 | 27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区域共同繁荣、全面协调发展的愿景。

材料二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表(1978-2008)单位:%

类别年份197819902008
 
产业结构GDP占比
农业28.227.111.3
工业47.941.348.6
服务业23.931.640.1
城镇人口占比城镇人口17.926.445.7
所有制经济工业
总产值占比
公有制10081.569.3
非公有制018.530.7

(1)依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2021-02-01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1981—1985年)。具体要求主要有:大力增加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它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努力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使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保持大体协调;统一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努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军队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扩展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引进适合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加强环境保护。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对“一五”计划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六五”计划反映的国家发展导向变化并简析“六五”计划制订的背景。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阶段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

阶段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家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2018-03-10更新 | 354次组卷 | 20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模拟测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7 .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调整,如下: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8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8 .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入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
但他们(商人集团)往往又带有地主、高利贷者的身份,其相当一部分资本转向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或交结官府谋求特权保护,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资本“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原因。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剧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         社会转向 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在陕甘宁边区,关于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凡地主土地在苏维埃时代(泛指国共对峙时期)未被没收的,不再没收,土地所有权仍属地主。已被没收土地房屋的地主,回到边区,{由政府分给与农民相同的一份土地房屋,并享有公民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任何干涉。这些办法实行后,许多地主、富农、资本家陆续返回边区。……在晋西北,行政公署于1940年4月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稿》(下)
(3)依据材料比较“苏维埃时代”与“陕甘宁边区”时期共产党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