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注:生丝),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四   这是一张北京市粮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一组图出自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析这组图片,总结归纳图片揭示出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并指出其产生条件。
(3)依据材料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4)依据范例,在图片上标出与“计划经济”相关的信息,并写出其特点。结合所学,说明90年代粮票消失的原因。
2020-10-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百年首钢

首钢,自1919年扎根于石景山起,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百年历程。各个时期在工人中传唱的歌谣,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所处时期

歌谣内容

1919-1948年

蒿草半人高,烟囱鸟做巢,黄沙吹满面,野兔遍地跑。总也不出铁,生活没依靠,救国更没招。火车一冒烟,来到石景山。干的牛马活,吃的混合面。鞋子没有底,袜子耍了圈。鬼子刺刀下,早晚一命完。要想回家去,没有盘缠钱。工人天天盼,鬼子早完蛋。

金元券法币票,开支发了一大抱,一斤粮食买不到,饿得肚子咕咕叫,工业救国成口号。

1949-1978年

修好旧机车,点燃炉中火,炼出好铁水,献礼新中国!

一天打破两面鼓,两天敲碎三面锣,不是锣鼓质量差,是社会主义建设喜事多!

1979年以来

说改革,话开放,工资年年往上涨,做主人,创第一,我为四化多炼钢!迎奥运,大搬迁,转岗分流没怨言,奔赴河北曹妃甸,还给首都蓝蓝的天!海滩新建大钢广,挺进世界500强,炼出一流优质钢,再创首钢新辉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百年首钢与时代变迁”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4-04-0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主要企业、工业城市及工业集中区域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1950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港全资国有企业,1979年招商局在深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1876年创办的开平煤矿即开平矿务局,1999年改制为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


围绕“中国近代工业区的形成”这一主题,从①京津冀地区和③长江下游地区中,选择一处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1-04-11更新 | 27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法制建设

材料一   20世纪初,清王朝在新政上谕中说“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参照各国通例,1903年《重订铁路简明章程》24条颁行,1904年《商标注册暂拟章程》《商会简明章程》《矿务章程》《钦定大清商律》颁行。《钦定大清商律》分为《商人通例》《公司律》两部分,《商人通例》规定了商人、商号、商业帐簿以及妇女经商等,《公司律》则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种类、组织、权利义务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法典,《钦定大清商律》颁行后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直到北京政府颁布新的《商人通例》和《公司律》后才告废止。

——摘编自代巧丽《论晚清经济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晚清时期的经济立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经济立法工作走上快车道。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之后,80、90年代经济立法成就(部分)如下:

年代

重要事件

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颁布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颁布

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颁布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颁布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颁布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颁布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颁布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颁布
(2)依据材料分别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两个阶段经济立法的意义。
2024-01-1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广告与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广告曾被等同于欺骗、浪费、奢靡的“资本主义事物”。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反对意见则认为宁江机床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指出:“现行的沿用了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办法有很大的缺陷……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1985年前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国际饭店”顶楼,竖起了“东芝”的巨幅霓虹灯广告。此事被部分愤怒的市民形容为“鬼子进村”。为此,代表官方意见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既然我们允许和欢迎外商贸易来往和做广告,既然国际饭店顶端是可以做广告的地段,那又为什么非不给人家做呢?”

——摘编自2006年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主编的《中国广告图史》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告曾一度成为世界管窥“中国向哪里去”的窗口。概括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2024-03-2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近现代史上多种形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孙中山

材料二   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此理念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管理方式方面发生的“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是政治革命,包括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涉及到政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等。另一次则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生产、制造技术、自然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展、产品销售等。两次“革命”最初主要是孤立地进行的,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大陆,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


(3)有人认为,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工业革命或许比法国革命更为重要,也有人并不认同。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运用所学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2-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区域共同繁荣、全面协调发展的愿景。

材料二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表(1978-2008)单位:%

类别年份197819902008
 
产业结构GDP占比
农业28.227.111.3
工业47.941.348.6
服务业23.931.640.1
城镇人口占比城镇人口17.926.445.7
所有制经济工业
总产值占比
公有制10081.569.3
非公有制018.530.7

(1)依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2021-02-01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1届高三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中长期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1981—1985年)。具体要求主要有:大力增加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农产品、轻纺产品和其它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努力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使生产资料生产同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保持大体协调;统一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努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军队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扩展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引进适合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加强环境保护。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对“一五”计划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六五”计划反映的国家发展导向变化并简析“六五”计划制订的背景。

10 . 2018年是改革开放启动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40周年。回顾历史,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留给我们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方面的主要表现。并综合材料一、二信息,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