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1981年9月,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上登载了一份招聘启事,应聘者须有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语基础。应聘成功者可获得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培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47年 ,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宣布为自由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特殊经济区域。18-19世纪英国占领直布罗陀、香港岛等地后, 均先后宣布这些地方为自由港。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区还有德国的不莱梅、法国的敦克尔克等地。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出口加工区在世界范围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划出特定区域土地作为自由加工区,专供外资厂商开展出口加工业务。20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以来 , 是世界经济特区向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出口加工区在转型升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园”、日本的“技术城”特别开发区等。中国80年代创办的深圳等经济特区都是大面积综合性的经济特区。 此外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伊朗等国也建立了综合性经济特区。

——摘编自钟坚《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态势及其经验》

材料二   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摘编自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特区设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外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启示。
4 .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2019-06-03更新 | 295次组卷 | 2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从5月21日起,中央各主要报纸在头版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而深圳就是改革开放造就的崭新城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材料二   1992年,邓小平对深圳等地视察发表南方谈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在政策先行优势削弱的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开始的新一轮“招商引资”大赛中,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大量技术含量偏低的“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纷纷流出。正因此,在全国其他地方大肆进行“招商引资”时,深圳却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

——摘编自《科技日报: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

材料三   深圳前海自贸区成立(2015年5月)以来,借助深圳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优势与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6月,自贸区累计注册企业超10万家,注册资本金达4.9万亿元,其中金融类企业逾4万家,港资背景企业3306家,2016年1季度注册企业实现增加值256.28亿元,同比增长64.22%。

——摘编自罗清和范醒《深圳前海自贸区创新探析》


请回答:
(1)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哪年开放的?经济特区的“特”是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开放对深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地方政府打破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以及90年代深圳经济持续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深圳地区大发展得益于何种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起到的作用。

6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

场景一:“前所未有”

时间代表团团长出访地区
1978年3月2日-3月23日李一氓(中联部副部长)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1978年3月28日-4月22日林乎加(上海市委书记)日本
1978年4月10日-5月6日段云(计委副主任)香港、澳门
1978年5月2日-6月6日谷牧(国务院副总理)西欧五国

场景二:“大开眼界”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国平均每两户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连农民都穿毛料子。”

场景三:“如此大方”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一来就提出25亿美元的贷款”

西德:北威州州长在欢迎宴会上说:“贷款50亿美元,现在就签,贷款200亿,宴会后谈判一小时签字”。

——以上材料摘摘选自刘艳《改革开放初的高层出国考察》、刘妍《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此次出国考察热的背景及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大方”背后的经济因素

2017-08-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8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清朝的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主要不同点在于
A.开放的地点不同
B.开放的内容与程度不同
C.开放的方式不同
D.开放的背景、目的不同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朝(指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乾隆初年,洋行有二十家……至(乾隆)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

——梁廷相《粤海关志》卷25《行商》

材料二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政策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0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