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1   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印度
1980199010.15.8
1990199910.76.1

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印度
人口(百万)1258998
人均GNP(美元)780450
国内总投资/GDP(%)37.3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
1998年人均春命男子68岁,女子72男子62岁,女子64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
出口/GDP(%)19.7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经济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6次组卷 | 35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都来自广东、福建B.城市改革与开放区同时间开始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88年D.南方谈话核心是社会主义本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早在美国独立前,北美地区和中国便有了贸易关系,中国的茶叶深受当地人民欢迎,中国的瓷器也已进入普通人家。但当时北美大陆的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北美十三州的商人不能直接进行对华贸易,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独立战争,北美十三州赢得了自由,这个松散的联邦面临着国库空虚,财政竭蹶的严重困难。英国仍然把美国当作敌国,对美国货物课以高额关税,不许其船只驶入加拿大与英属西印度群岛;法国、西班牙等也对美国实行贸易歧视;北美十三州的国内市场又十分狭小,所有这些情况迫使美国商人开辟新的海外市场。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首先是中国。……“中国皇后”号首航成功燃起了新英格兰商人开拓东方市场,追逐利润的强烈愿望,在“中国皇后号”的带动下,美国社会很快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华贸易热潮。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
材料三 中美建交30多年来,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847亿美元,增长将近200倍。与建交时相比,双边经贸合作已发生质的变化,合作内容已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3年上半年中美经贸合作简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明代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贸易的历史背景及中美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新时期中美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锈,此后连续增长,1845年增至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800~1200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年,中英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并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在了解到市易法施行的情况后,对王安石说)“闻市易买卖极苛细,市人籍籍怨谤,以为官司浸淫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闻榷货(政府专卖场所——编者注)卖冰,致民卖雪都不售;又闻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芝麻即芝麻贵。”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JimPowell等人之所以指责新政延长了萧条,是因其一系列“反市场、反私人投资”的政策。比如税收,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众所周知,高收入阶层是私人投资的核心来源,当你收入的四分之三会被政府收走时,整个社会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新政中的劳工保护法案也不是没有争议,有组织的工会权力增强之后,工人工资大大提高——这貌似是件好事,但雇主却通过减少雇佣的方式“用脚投票”,结果失业率居高不下。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材料三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主要内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市易法造成政府“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芝麻即芝麻贵”状况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最初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受到指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材料中“新政”受指责的举措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0-05-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9 . 纺织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的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摘编自(明)《醒世恒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施复夫妇经营方式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施复夫妇意再添织机两百台。然官府不允,屡次扩资,均被压制。施复深受其累,本欲就此束手。恰有亲戚自南洋归,言海外需求甚巨。心大动,于是请来船户,打造远洋帆船,意欲出海谋利。官衙闻讯,竟以施复结交海盗之名,强行入狱,后经家人多方营救方得以出狱。回顾往事,感慨道:购田置地,衣租食税,方为稳妥之道。

——摘编自(明)《醒世恒言》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施复夫妇为什么最终选择“购田置地”。这样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内销外销
1840年以前86%14%
1894年48%52%



——依据杜淘诚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生丝生产和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近年来,苏州中涛纺织有限公司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俄语区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在俄罗斯市场中,中涛纺织生产的工装、劳保服、迷彩服系列面料大受欢迎。中涛纺织继续以盛泽面料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份额。

——《盛泽:在“一带一路”上打造新引擎》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涛纺织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环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印度替我们种植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使西欧“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在中国宋朝没有出现同样作用的根本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结合材料中的史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