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友富把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为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刘明认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一般性概括的核心要素为“一个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个稳定发展、渐进复兴的中国;一个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一个致力于文明交融、和谐共处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中国”。黄何辉在论述大众传播影响国家形象的建构时,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社会、环境、人权、医疗、精神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形象的定位。

——摘编自罗业云《数字媒体时代世博会的视觉表达》


上述材料为世博会国家形象定位的讨论。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形象进行说明,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国家形象,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10-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市世界博览会。半年展出期间,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A.意在展示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B.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以中美友好关系为根本的前提D.侧重展示国家形象与姿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为1996年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单位:%),这可用于说明(     
农业工业服务业
大陆20.449.530.1
台湾3.2935.4761.24
香港61480
A.两岸三地合作发展的必要性B."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
C.两岸三地间社会结构的趋同D.大陆经济发展依赖于港台支持
4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创造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人靠自己的双手将国家建设成有完整产业链、具有坚实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重要“一极”。下列不属于这40多年中中国模式探索的是(     
A.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责任制
D.“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2023-10-07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79年5月,81岁的美国石油大亨哈默受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邀请,并经中国民航部门给予“特事特办”,他有幸成为第一位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此后,哈默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中方通过对哈默访华的重视(     
A.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的建交进程B.展现给世界对外开放的真诚姿态
C.突破了美国建立的“石油美元体系”D.拉动美国商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10-01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开元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如表为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状况表(单位:亿元)。如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年份出口交货值直接出口值自营出口值
1995年623553941051
2001年959978554046
A.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对外贸易结构趋向于合理
2023-09-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由南向北推进,相继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地区三个经济圈,成为经济增长高地。这主要是由于(     
A.沿海经济迅速崛起B.经济模式的加快转型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
2023-09-15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隆庆以后,政府改变以往的朝贡贸易体制,每年在广州举办春夏两季交易会,主要输出如粮食、糖、花生、生丝、棉纱、瓷器等中国商品,以增加财政收入,广州成为东方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但嘉靖《问刑条例》律令仍然以严刑峻法惩治违禁下番者。从1757年始,清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对外贸易,限定仅在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实行十三行贸易体制。

鸦片战争后,十三行通商体制结束,五口通商,买办兴起,外国商人在广州投资开设洋商行,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广州的外贸。在这一时期,广州外贸出入口商品品种不再受禁令限制,广州港进口商品分为洋货进口和国内其他口岸进口的商品,进口商品有鸦片、洋布、洋棉等机器生产品,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原料和手工业产品。近代以来,广州贸易额仍在缓慢增长,但已经被上海反超,其占全国贸易额比重逐年减少。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交易会”及其制度改革(15671644)》等

材料二   195741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此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在广州各举行一届中国出商品交易会。1999年春第85届广交会,有4家民营企业首次参加,2005年秋第98届有4619家民营企业参展,所占比例达到36.57%,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广交会第一火参展主体。早期广交会主要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自2007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增加了进口展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口产品逐步过渡到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还举办网上交易会。2023年第133届广交会有22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报名参会,全球47家工商机构组团参会。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来说,广交会不仅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更是与来自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进行交易的平台。

——摘编自胡光霁《19561965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若干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前后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