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国际联系不断加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建立无限制的全球贸易的机器(关贸总协定),其成员国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1948—1966年世界自由贸易增长了6.6%,1966—1977年增长了9.2%,20世纪90年代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在这个过程中,新型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典型的全球公司已大大取代传统的跨国合作企业,大大推动全球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中国对外开放过程表

(1)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并概括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2)根据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一中的空格①、②填写完整,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018-06-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差额(亿美元)
2011年1160600560
2012年1117772345
2013年1176902274
2014年11961029167
2015年1263118083
2016年11月截止11381617—479
A.利用外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B.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
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
2017-11-03更新 | 318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模拟冲刺历史试题

3 .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2)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材料三: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并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

材料四: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017-07-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四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 社会 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4) 据材料四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2017-07-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股强大的潮流,对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整理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富国与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1960年是30:1,1990年增加到60:1,目前已扩大到74:l。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占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夕阳产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把夕阳产业带进了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专家们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向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而采取的措施.

6 . 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货币、人员、商品、物种和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要素,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些要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


(1)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出市场、货币、人员中的两个要素,论证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观点。

材料二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构建“全球自由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材料三   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1978年以后,中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后,中国是如何主动加入到全球化过程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50年起到2008年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1978198519862007
初级产品53.550.536.45.1
工业制成品46.549.563.694.9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金额比重(%)
贸易方式一般贸易5385.844.2
加工贸易6176.550.7
其他贸易617.85.1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主要国内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8 . 2017年4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该试验区包括沈阳、大连、营口三大片区。下图所示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的办公楼所在地。这可用于说明辽宁(     
A.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B.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D.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材料三 30年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6.8倍……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成功举办18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大气和水体质量保持领先水平。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3)据材料三,归纳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所取得的成就。
(4)据材料四,概括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优势。
2023-02-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合格考)
10 . 下图主要展示了我国1978-2007年贸易进出口总额所占GDP比重变化,这表明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B.国企改革的全面开始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23-02-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