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为守卫京,清朝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还设立了正定镇、天津镇等七镇绿营兵。清雍正二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辖区包括今天京津冀的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今津冀一带有许多商人来家贩粮,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间府志》老七记载,该地贩盐商人来自沧洲、天津,贩木材商人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

——摘编自肖立车《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三:1981年,华北地区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域经济联合。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摘编自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
2 . 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行。到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43.9亿美元。下图为《1997-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据此可知,外商直接投资
A.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不大
B.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
C.变化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同步
D.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
3 . 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的个别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三十年》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材料五: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城镇人口(亿)上网用户总教(万)恩格尔系数(%)
1978年3624.11.757.5
2001年959334.566800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1)“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党的会议名称,概括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定。
(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5 . 中国与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变化与世界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据材料一中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代进口出口
188588,200,01865,005,711
1895171,696,715143,293,211
1905447,100,082227,888,197

(2)从材料二中的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6 .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依据材料概括世界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2)观察上图,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人为迎接工业文明的挑战、努力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而不懈努力。观察下列图片,分别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7 .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2018-11-07更新 | 1970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1978年-197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B.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C.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2018-07-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一历史试卷

10 .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直接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哥伦布探索新航路具有“非正义的进步性”。

材料二

【图14和图15中箭头所指的框内为近代初期欧洲的贸易中心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贸易中心区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白银资本》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3—19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欧洲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中的图16,概括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图17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