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        
——《敢为人先新闽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
(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
(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谈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讲了个大有希望,不是‘中有希望’,更不是‘小有希望’……几亿劳动群众,工人农民,他们现在感觉得心里通畅,搞大跃进。……这一干起来,今年粮、棉差不多增产一倍……钢铁可翻一番……明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钢铁明年可能超过两千万吨。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谁能料到?这就是群众的干劲的结果……”
——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张先亮《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邓小平文选》
(1)从材料一中看,毛泽东是基于什么认识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的认识有何依据。这场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场灾难?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邓小平是基于什么认识作出了对外开放决策的。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处理好哪两对关系?
2016-12-12更新 | 9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这种“新模式是什么?”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2016-12-12更新 | 12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4 .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文革”和当代人们的服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2)比较材料二中两幅图片,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 从中折射出当代人何种精神追求?
2016-11-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横峰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 ,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发展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十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7 . 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 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要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2)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材料三

注1:外债是一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和民间举借的债务。注2:表3右侧表明的是这一时期运用外债数量最高的三个行业。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8 .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
9 .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0年前,“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材料三   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
1979
3645
1132
57.5
6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综上所述,从先进的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启示主要有哪些?
2016-11-27更新 | 10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4)材料四中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