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地带”

1870年以后的40年里,并非仅仅是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

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还有位于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

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为这三个地带之间关系的经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2024-03-26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2022-10-30更新 | 24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橡胶需求增长,英国皇家植物园组织团队深入南美洲搜集橡胶种子,经培育后分发到锡兰、马来亚等地,西方资本公司转而在东南亚建立大量橡胶种植园。1905—1924年,东南亚橡胶在世界橡胶产量中所占比重由6.8%上升到了93.2%,仅马来联邦地区的橡胶种植园就有300个,西方资本投资额约为5000亿美元。

——摘编自王杭亚《从东南亚种植园看殖民主义生态影响》

材料二:二战结束时,马来西亚的经济已成为以橡胶、锡这两个农矿初级产品生产与出口为主的典型殖民地经济。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因英国资本撤出致使马来西亚许多大型种植园被废弃:政府将其划分为小块分配给马来人,同时鼓励开发新的小胶园,推广高产胶树与新型技术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政府在不适合种植橡胶的地区推动稻米与油棕等经济作物的发展。政府还通过调节国内橡胶产量和出口来维持与增加橡胶收入,以应对世界橡胶市场上合成橡胶的竞争。1979年,马来西亚等“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成员国与消费国签署《国际天然橡胶协议》,该协议生效后成功干预了橡胶市场价格的几次变动。到1988年,马来西亚的橡胶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摘编自姚《《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

(1)结合材料一、概述20世纪初西方资本公司在东南亚建立橡胶种植园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概括马来西亚政府在从殖民地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变中所做的努力。
2024-04-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辽宁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英国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当遥远的未来的历史学家回顾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这些世纪,并象我们现在研究埃及历代王朝那样把它们缩短来看时,他们很可能把最近四百年描述为哥伦布时代,并且说这个时代1900年以后很快就结束了

——摘编自[英]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地理的枢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赞同、修正或反对,并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5-15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表

——摘编自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主要国家(地区)在世界制造业占比变化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2-23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6 . 说一说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占领孟加拉后,抢劫了国库。约值6千万英镑的金银珠宝,进入了公司及其官员的腰包。军队头子克莱武后来在英国下院得意洋洋地说:“富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雄伟的国度为我所辖,堆满金银珠宝的国库为我敞开。但是,我总共才拿了价值20万英镑的财物。绅士们!迄今为止,我还为我的这种朴素作风感到惊讶。”克莱武两次被任命为孟加拉总督,1767年他回国后,因抢劫勒索财物受到控告。最后判决承认他收受王公贿赂和官商牟利的事实,但又认为他为英国立下大功,因此不了了之。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评析材料中的“克莱武”现象。
2023-03-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个阶段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的国家和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不同阶段两方殖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亚洲的某国家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021-10-21更新 | 559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1904-1905年,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日俄战争。据统计,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无辜死难者达2万人,损失财产价值银6900万两,战后双方和谈,更是置中国的损失于不顾。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立宪的东洋小国打败专制的中华帝国;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行立宪的日本又打败了专制的沙皇俄国,这两件事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有心的中国人开始反思。尤其是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使中国民众的危机感日益加深,从而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丁大武《浅论日俄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1904年发生日俄战争,这一时代的历史学家勇敢地记录到,该事件标志着日本进入国际大家庭。而这真正标志的是中国的觉醒而中国的觉醒给了其众多人民不只是自由,而且是无限制地获得劳动的机会,也获得了最高级之科学机械劳动力的权利。返老还童的中国,这只是中国复兴的第一步。

——摘编自肖杰克・伦敦《黄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杰克・伦敦对日俄战争影响的认识,并概括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之处。
2019-05-2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三角贸易的形成完全是英国人操纵的结果,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其中两种关键商品茶叶和鸦片皆与中国有关;印度则只不过是英国人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