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促进了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因为“凌轹公族,残伤百姓”,“用法严酷”,以至于“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苏轼认为,商鞅虽使秦国走向富强,但政令严苛,使民众产生怨怒与抵触;“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因此,“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司马光与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背景。
2024-05-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小国的生存危机驱使魏文侯启用李悝,拉开了战国大变法序幕。《汉书·食货志》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晦,治田勤谨则晦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在治国用人时,“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痛斥“淫民”的“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对于这种传统的既得利益者,李悝主张“夺其禄”,以便吸引和任用“四方之士”。这使得魏国很快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摘编自高专诚《战国前期李悝变法的历史反思——兼以吴起变法、商鞅变法为参照研究》

材料二   (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纲《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

——摘编自房玄龄等《晋书·刑法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效果。
3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4 . 中国古代有多次影响深远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

——摘编自《宋史·神宗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态度进行简要评价。
2024-01-0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 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 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结合所 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王安石在赋税和基层管理方面提供的“设计精巧的方   案”,简析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变法 中得到的启示。
2024-03-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回顾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是重要特征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 则与诸侯争权不可以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 ,则欲国之无富不行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 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 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 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 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 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 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至1940年之间,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3亿美元。

——摘编自(美)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4.5
195819624.3
1963196511.1
196619703.9
197119754.0
197619805.1
19811985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上达材料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再谈一谈对“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3)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023-08-21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十六 图表类非选择题
7 . 历代王朝把注重基层治理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中“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政治措施,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封建时代加强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
2024-01-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历史abc卷
8 . 春秋时期的“异国仕官”,往往是由于特殊原因,要么是被本国迫害而逃亡,要么是在朝政斗争中失败而出奔;投奔的国家会参照其原有的身份授予相应的官职及禄位。战国时期,“异国仕官”已经被普遍接受,除了失败出逃的贵族外,还有大量的士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一变化(     
A.导致周王室衰微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推动了社会转型D.说明尚贤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2024-01-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591次组卷 | 5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鞅》

材料二:(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1898年)《定国是诏》


问题:(1)—(3)题单选。
(1)《史记·商君猎装》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A.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B.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C.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D.将都城南迁至长安
(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4)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商鞅和孝文帝进行改革内容和影响。
(5)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定国是诏》颁发的原因。
(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时代与改革的关系。
2022-04-21更新 | 209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上海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