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主要观点

李翠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精彩篇章。



严耀中

孝文帝太和年间的改革是全面性的,行政改革则是其中心环节,其他方面的改革都与此相关,如社会经济、礼法道德、语言文字等的变化都是与之互动的。由于太和年间在行政制度上的改革,总的导向是权力的集中,对后期的北魏政权来说也有利有弊。



黄朴民

北魏孝文帝改革消除了鲜卑拓跋氏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最终融入汉族之中。同时将南朝地区已趋于没落的腐朽门阀制度在北方地区借尸还魂,卷土重来。所以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主体性,都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与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桔逾淮则为枳”。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2 .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B.南方社会动荡人口北迁
C.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D.南北方文化融合的加强
2024-01-1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 (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者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评价
吕思勉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陈汉玉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缪腐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3-11-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4 . 【改革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改革。这些改革的动因大都是为了化解和克服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在化解原有矛盾的过程中,又常常产生革新与守旧之间新的矛盾。能否克服改革阻力,将改革顺利推行下去,关系改革成败,进而关系社会能否稳定发展。

改革通常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上的一些改革,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只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单项改革。这种单项制度的改变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取得一些效果,但对于克服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往往效果不佳。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又受到经济社会条件制约,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保证中央权威,做到中央令行禁止,是改革成功、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摘自白钢《科学总结历史上的改革经验》


请以“改革的成与败”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1-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493年,北魏孝文帝就是否迁都洛阳与大臣们展开了讨论)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既还宫……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398~494年)都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共建都97年之久,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城取自汉语“平成”,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故而以“平”命之。


通过研读,有同学认为应该迁都,有同学认为不该迁都。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是否有迁都的必要,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古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时代伟人,如大禹、孔子、老子、商鞅、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北魏孝文帝等,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并论述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要求:从所选人物的主张或措施,及其影响两方面子以论证,史实正确,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


(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综合材料二和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社箭袖,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太和年间,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并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服饰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服饰改革。
9 . 有学者提出,北魏政府在实行均田制的过程中发现大量户口不实的问题,转而着手创立新制度,以收整齐户口之效。这一新制度是(     
A.大索貌阅B.三长制C.编户齐名D.九品中正制

10 .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