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

材料二 (唐初)由于三省宰相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以致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集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集议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并经皇帝同意后,便送尚书省分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玄宗时,设立“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由此瓦解。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 . 北魏时期曾明确规定“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实现了“贵贱均田”的目的
C.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
3 . 口分田是唐代均田制下的一种份地,下表为唐代某时期有关口分田的法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口分田的推行具有灵活性
B.均田制加剧了贫富差距
C.口分田损害了地主的利益
D.政府立法鼓励土地兼并
4 . 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B.魏孝文帝改革
C.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D.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恢复和发展
B.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C.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8-9高二·湖南·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D.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8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
2018-02-19更新 | 241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2016-11-27更新 | 36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广平县一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